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群经义证

群经义证

八卷。清武亿(详见《经读考异》)撰。本书包括《论语》一卷、《孟子》一卷、《诗》一卷、《书》一卷、《春秋左氏传》三卷、《公》、《穀》一卷。王先谦《经解续编》本把《书》排为第一,把《论语》、《孟子》列在《公》、《穀》之后,编次稍有不同。“三礼”则另外有《三礼义证》一书。群经之中唯独没有《易》。本书认为《书·无逸》“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孔疏意图扶孔抑郑,疏说比较横断粗暴,颇为失之。考之《汉书·韦成玄传》:“王舜、刘歆议曰:‘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故于殷太甲为太宗,大戊为中宗,武丁曰高宗。周公为毋逸之戒,举殷三宗次劝戒成王’”(按: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也依据《韦玄成传》,认为此经秩序,今文应不是从殷王、中宗到高宗再到祖甲,一定是从殷王、太宗到中宗再到高宗,这是无庸置疑的)。如果不是《尚书》有“太宗”二字,王舜、刘歆怎能凭空臆造(按:孔丛子论书也以祖甲为太甲)?那么传疏本来是有根有据,不应一概归罪王肃。其论《左氏传》“管氏之世祀也宜哉”,引证尤为详尽。但在《史记·管晏列传》方面,就出现了误解。《传》上说:“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大约《传》因为鲍叔荐贤而又能甘居其下,所以用其世禄作为为善的验证,说的不是管仲。其他考据,较多扎实纠谬之证,如认为“晋立太子州蒲以为君”一句中,“州蒲”应作“州满”,是字形出现讹误,应劭的《旧名讳议》可以为据,定本作“蒲”是讹误。当时新出土的汉石经《公羊春秋》残碑,正好写作“州满”,由此可见其考据之功。他如辨别《论语》“管氏有三归”,认为“三归”是台名,而非娶三姓之女,《孟子》“昔沈犹有负刍之祸”,认为“负刍”是人名,而非刍草,都极有见地。有《授堂遗书》本,《皇清经解续编》本。

猜你喜欢

  • 荣木堂文集

    十二卷。明陶汝鼐(1601-1683)撰。汝鼐,字仲调,号密庵,明亡,改名鞠延,字忍草,湖南宁乡人。崇祯年间举人,唐王时官检讨,后授御史。工书法,明亡,汝鼐于沩山剃发。曾著有《广西涯乐府》、《嚏古集》

  • 列朝诗集

    八十一卷。清钱谦益(1586-1664)编。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后自称牧翁、蒙叟、绛云老人等。常熟(今江苏常熟市)人。钱谦益于天启初年就有志于仿效元好问编《中州集》的做法。一度着手编次明代的《列朝

  • 贲园书库目录辑略

    一卷。张森楷批。张森楷,生平不详,字石亲,籍四川合州。成都严氏曾编有《贲园书库目录》,张氏因之作《分类法》,述其所见而成此书,可作为图书分类之书看待,对子目划分提出了独到见解。有民国十四年(1925)

  • 周易郑荀义

    三卷。清张惠言撰。张氏认为郑、荀均是费氏易学,故述两家易说合为一编。张氏称:“郑言礼,荀言升降”,其驳郑氏卦爻无变动谓之彖词,谓七八者彖,九六者变,经称用九用六,而辞皆七八,名与实不符。其论尚精当,学

  • 释饼饵

    一篇。清成蓉镜撰。详见“释饭鬻”。

  • 巏堥山人词集

    四卷。清王初桐(生卒年未详)撰。王初桐有《北游日记》。本书收《杯湖欸乃》三卷,末附北乐府三阕、《古花村琴趣》一卷,共二百四十二阕。自谓一刻于练川,再刻于京师,三刻于西安,皆合刻,非专刻。此乃最后定本。

  • 竹叶亭杂记

    八卷。清代姚元之(1776-1852)撰。姚元之字伯昂,号荐青、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嘉庆进士,安徽桐城(今安徽中部)人。官至左都御史,工书画,著有《竹叶亭杂诗稿》等书。作者以亲身见闻著成此书,并由其

  • 屏山集

    二十卷。宋刘子翚(1101-1147)撰。刘子翚,字彦冲,号病翁,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以文荫授承务郎,曾通判兴化军。因父死于难,哀伤过度致疾,不堪吏事,辞归故里。筑室屏山,讲学不倦。卒,年仅四十七

  • 古文孝经荟解

    四卷。附孝经别录 四卷。清洪良品撰。洪良品于经笃信古文,著述有《古文尚书辨惑》、《古文孝经荟解》等。洪良品认为现行《古文孝经》鲍廷博刻本与班固所见同为真古文,胜于刘炫所传。因而是书专主鲍刻本,博引诸家

  • 别本象山文集

    六卷。宋陆九渊(1139-1192)撰。九渊生平详见《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附语》录四卷辞目,由九渊门人傅子云编。首卷为年谱,次卷为讲学语录,后四卷为诗文,末附以谥议、行状。前有万历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