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济文衡

经济文衡

《前集》二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续集》二十二卷。不著辑者姓名。此书初刻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有杨一清《序》,但称先儒所撰。再刻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有朱吾弼《序》,仅称其为董崇相家藏本,亦未言作者名氏。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记此书为马季机编,所著录的《前集》、《后集》、《续集》之目,亦皆相合。清乾隆四十年(1775),南昌杨云服重刻此书,程恂作《序》,称为南宋滕珙编。滕珙字德章,号蒙斋,婺源(今属江西)人,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任官合肥令。与其兄俱师事朱熹,朱子为其父作《墓志铭》,称二子皆有声闻于州县间,又称滕珙廷对甚佳,盖为新安高第。此书中取《朱子语录》、《文集》分类编次,每一论必先著其缘起,次标其立论之意,条分缕析,条理秩然。比较别家所编《经世大训》之类,或简而不详,或繁而少绪者,迥然不同,远在其上。所以,即使不出滕珙之手,亦非学有渊源者则绝不能编辑如此。《前集》皆论学,分为太极、天地、日月、道体、道学、性、性命、心、仁、知、格物、天理人欲等五十五类,辑朱熹在自然观和道德观方面的论述。书中朱熹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理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主宰。太极散为万物,万物中各有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前有静,静前有动。故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性是一切有生命人和物所具有的天性,但人性与物性又不尽相同。孟子的性善论,是专从性之理而言,但恶的来源没有讲清楚。张载和程颢、程颐的“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提出后,使人性善恶的问题得到解决。性即天理,是全善的。但禀于气质,则有善又有恶。心为一身之主,能认识一切,分析一切。对天理和人欲的判断,全由心来主宰。同时,天理亦寓于心中,穷理就是穷心中之理。仁是心之德,即个人自在的品质。仁主于爱、义主于敬。孝悌是仁之本,五常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无所不在。克己复礼,无私便是仁。人们在穷理灭欲,格物致知中,要把“持敬”作为道德修养的“涵养工夫”。《后集》皆论古,分为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汉景帝、汉光武、春秋、战国、两汉臣、五代臣、孔子、孟子、《易》、《书》、《诗》、年号、地理、井田等七十一类。辑朱熹对历史上的朝代、君主、文臣武将、学者、著作、制度等的评论。如书中朱熹认为,文王虽天下三分有其二,而唯知以臣事纣王,是因为纣恶未盈,天命未改;武王伐纣,是“应天顺人”。如又认为,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为老子的体用;存心养修,充广其四端,是孟子的体用。提出“王霸之变”的历史观,认为社会的盛衰取决于君主心术的好坏。君主心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君主心一邪,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续集》则兼辑二集所遗而补之,分为圣学、圣德、修身、新政、时政、用相、君子小人、赏罚、民力、国用、财赋、保甲、边防、学校、礼乐、庙议等四十三类,辑朱熹关于政治、经济、礼乐等方面的论述。如书中朱熹认为,《大学》之道,为自天子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莫不由此。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故君主之家齐,则天下无不治;君主之家不齐,则不能治天下。齐家就要修身,格物穷理为修身之本。如又认为,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恤民之本在君主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国家财用皆出于民,如果不节用,必横征暴敛,故节省财用以固邦本,为不变之理。此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朱子思想尽有体现。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惟是朱子平生学问大端,其见于此。而独以‘经济’为名,殆不可晓。即以开卷一篇论之,‘太极’、‘无极’有何经济可言耶?其门目亦太烦碎,多不应分而分之,《前集》尤甚,亦为一瑕。读者取其宏旨可耳。”此书可与《朱子语类》、《朱子文集》互为表里,相与补充,为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文献。有明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本,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王恭毅驳稿

    二卷。明王概(生卒年不详)撰。高铨编。王概,字同节,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明正统壬戌年(1442)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恭毅。王概曾为大理寺卿,在参与审判定案的过程中,他平反了许多错案。《王恭毅驳

  • 程氏考古编

    十卷。见《考古编》。

  • 湘阴县图志

    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嵩焘等纂修。郭嵩焘,字伯琛,湖南淮阴人,道光进士,详见《湖南通志》(三百一十六卷)条。《湘阴县图志》光绪六年(1880)刻本,共三十四卷。分为二十七门。首序、凡例等。分为

  • 己未词科录

    十三卷。清秦瀛(1743-1821)撰。瀛字凌沧,一字小岘,晚号遂庵,江苏无锡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官至刑部右侍郎。该书纪康熙己未鸿博特科所征士诸人传略,为秦瀛据索集著《鹤征录》一书加以

  • 蒲江词

    一卷。宋卢祖皋撰。卢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庆元五年(1199)进士。嘉定中为军器少监,权直学士院。祖皋为楼钥之甥,学有渊源,尝与永嘉四灵以诗相倡和。著有《蒲江

  • 博异志

    一卷。唐谷神子撰。生卒年不详。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或曰名还古,而不知其姓。”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二酉缀遗》中认为即唐代诗人郑还古。后人多从此说。郑还古自号谷神子,唐宪宗时登进士第

  • 周易述传

    ①清丁裕彦所著易学著作。十卷。丁裕彦,字毓清,山东潍扬县人。此书从经文本义出发解释经文,认为伏羲之卦即是经,故把它列在经文之前,并用孔子之言解释文王彖辞、周公爻辞。同时参同周易朱注,凡是经传辞后所列音

  • 野庄集

    六卷。明王钝(1336-1406)撰。王钝,字士鲁,太康(今河南太康县)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进士,授猗氏县尹。明洪武十年(1377)征授礼部主事,历官福建参政、浙江布政使。建文朝拜为户部尚书

  • 望云集

    五卷。明郭奎撰。郭奎,字子章,安徽巢县人,生卒年不详,郭奎早从元余阙学,慷慨有志节。朱文正开大都督府于南昌,尝参其军事。后文正得罪,郭奎亦因诛。著有《望云集》,共五卷。此集所载具为郭奎之诗。四库全书总

  • 复堂文续

    五卷。清谭献(1832-1901撰。谭献生平详见《复堂文集》辞目)撰,谭献辞官之后,精力大半精研子部书籍,其校勘董仲舒文、《淮南子》等书尤见功力,发前人所未发,见众人之所忽,有继往开来之功。其文续得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