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正衡叙录
二卷。清雷廷珍(1854-约1893)撰。廷珍字玉峰,贵州绥阳县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曾在贵阳经世学堂主讲经术文学,又主持笔山书院讲席。廷珍拟著《诸经正衡》,此二卷,仅为其叙录。大旨分经义为小学、士学、贤学、圣学。将小学列于其首,可见治经继承了乾嘉学派之风。但在篇中又常对近世经学家动以《说文》诂经进行讥评,对《尔雅》诂训予以贬抑,则与考据诸儒大相径庭。又援《汉书·艺文志》谓六书皆造字之本,论今学古学斥郑玄杂揉今古,则与廖平之说合。但虽轻蔑古学,又不笃信今学,则与廖平稍异,且自伸独见,颇具条理。其谓六书的形声象声似刻意求新,却难以令人置信。论士学、贤学、圣学,极力推崇《孟子》、《荀子》,谓七十子后以二子为最纯,五经之传以二子为最古。据《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又证以“修身”、“非相”、“儒相”、“哀公”诸篇,认为士学、贤学、圣学当本于《荀子》。此说似言之成理。但评论清代经术谓“第就其纂述之业而论,专门墨守者,已拘而鲜通;博采兼收者,又通而泛滥矣。”将前人一笔抹煞,未免太过。其实,就他本人所论治经之方法,也不过老生常谈。其下则言《诗》、《礼》、《春秋》、《易》之经义,究其大意,即以为孔道一“中”可以概括,孔教一“礼”可以总领,中和乃天地之至道,礼乐为圣人的至教。其言肤浅,大而无当,于经学不过拾其皮毛而助其狂议而已。从本篇亦可推知其正衡诸书,大致类此。不过雷廷珍不盲从迷信,敢立新见,对开拓学者心胸具有一定启发作用。只是不幸早亡,未能进一步深造研求。《经义正衡叙录》有光绪二十八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