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同子瞽说
一卷。明苏伯衡(生卒年不详)撰。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今属浙江省)人。本宋苏辙之后裔,因苏辙之子苏迟守婺州,而举家迁往婺州。苏伯衡博洽群籍,精于古文辞。元末贡于乡,洪武初征入礼贤馆,后为国子监学正,以荐擢翰林院编修,乞省亲归。宋濂以翰林承旨致仕,荐苏伯衡以自代,以疾辞。后聘主会试,为处州教授。以表笺忤旨逮治,卒于狱中。著有《空同子瞽说》、《苏平仲集》等。此书仿诸子文体,采用托物寓意的方法,表述自己的见解。收入《苏伯衡文集》十六卷中。
一卷。明苏伯衡(生卒年不详)撰。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今属浙江省)人。本宋苏辙之后裔,因苏辙之子苏迟守婺州,而举家迁往婺州。苏伯衡博洽群籍,精于古文辞。元末贡于乡,洪武初征入礼贤馆,后为国子监学正,以荐擢翰林院编修,乞省亲归。宋濂以翰林承旨致仕,荐苏伯衡以自代,以疾辞。后聘主会试,为处州教授。以表笺忤旨逮治,卒于狱中。著有《空同子瞽说》、《苏平仲集》等。此书仿诸子文体,采用托物寓意的方法,表述自己的见解。收入《苏伯衡文集》十六卷中。
五卷。明刘天和(生卒不详)撰。刘天和,字养和,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县)人。明正德年间(1508)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提督团营,谥庄襄。多次率兵抗击外敌,曾总理河道,治理黄河,著有《问水集》等。刘天和任河
五卷。五代蜀杜光庭(详见《了证歌》)撰。道教中常有假托神、人相遇之事以感众。杜光庭撰《神仙感遇传》,就是辑录古今之人与神仙感应相遇之事,令人去向往追求。书中记述人神相遇的故事七十五条,每条都以遇仙者名
一卷,明廖纪撰。廖纪事详《大学管窥》。此书将《中庸》分为二十五段,与朱熹《中庸章句》相同的仅十四段,余皆不同。比如以“中庸其至矣乎”以下二章为第三段,以“道其不行矣夫”二章为第四段,以“人皆曰子知”二
一卷。清王咏霓撰。本书对于《书序考异》一书所未尽者,则为设答问的形式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观点,其中牵强附会之词,甚于《书序考异》。如《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序《书》,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
八卷。明杨慎(1488-1559)辑。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杨延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其记诵之博,著述之丰(百余种),明时推为第一。本书杂采周、秦、汉诸子之
三卷。明叶性、谈伦同编。叶性,生卒籍贯不详,官至潮州府同知。谈伦,生卒仕履亦不详。该书主要记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事迹、诗文及相关材料。书中首载韩愈遗像及韩山书院、鳄鱼、韩木诸图,其次录《唐书》韩愈传及
不分卷。清苏了心撰《周易本义补》,刘祈谷增订。祈谷字俶载,生平籍贯不详。自署居于洮村。刘氏序中称:苏氏之书有讲之未详者,有极当而与制举未合者,故为之增订。苏氏取之衷旨,间参蒙引,易尚本义。刘氏删其不合
二卷。清陆和钧(?-1864)撰。陆和钧,字伯和,号菊生。浙江萧山人。一生郁郁不得志,博学,善诗画,性宕不羁。是编演《聊斋志异》所载连琐事,凡三十出。以本传有十余年如一梦之语,即取以名剧。前载咸丰十年
十二卷。明戴铣编。戴铣字宝之,婺源(今属江西)人,生卒不详。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给事中,以弹劾太监高凤,诏下狱,廷杖至死。《明史》有传。《朱子实纪》一书详细记述了南宋著名学者朱熹生平学术的始
四卷。清庄瑶撰。瑶字琪园,山东莒县人。官河南河北道。自序言其官河朔日,按月课试书院,诸生长于试律者固多,而平仄错讹者纷如牛毛,亟思有以正之。然《广韵》、《韵会》、《韵略》诸书,其发明古音者,浅学难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