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训纂

礼记训纂

四十九卷。清朱彬(1753-1834)撰。朱彬,字武曹,号郁甫,江苏宝应(今江苏宝应县)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少与刘台拱齐名。性方正,人不敢以私心求之。家居,财足以自给,而常周济乡亲百姓,从事音韵训诂,用力尤深。除《礼记训篡》四十九卷外,还著有《经传考证》八卷、《游道堂诗文集》四卷、《自田风雅集》八卷。《礼记训纂》书首有林则徐序,谈到朱彬作《礼记训篡》乃承袭王懋竑经法、又与刘台拱,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切磋有年,析疑辨难,多有考求,故书中采此四家之说最多,旁证以清初至乾嘉间诸家之书,不下数十种。且始终以《礼记》郑注孔疏为主,撷其精要,综以古今,不薄今而爱古,亦不别门户之见,实乃《礼记》注疏集大成之作。正如朱彬自序云:“束发受书,病陈氏集说之疏略,不揣祷味,年逾知命,始取《尔雅》、《说文》、《玉篇》、《广雅》诸书之故训,又刺取《北堂书钞》、《通典》、《太平御览》诸书之涉是记者,虎观诸儒所论议,郑志师弟子之问答,以及魏晋以降诸儒之训释,撮其菁英,以为辑略,时有一得,亦附于篇。郑君注如日月之在天,江河之行地,而千虑之失,亦间有之,后儒规其阙失,补其瑕间,用是知经传之文,非一人一家之学所能尽云。”(末题道光壬辰七月自序)朱氏是书编次卷第仍沿袭《礼记》四十九篇之旧,故成《礼记训纂》四十九卷。朱氏既不盲从郑注,而不偏信朱说,而是博引诸家,采择精审,唯合理是从,于是辑略成书。如《大学》、《中庸》列原篇。《大学》并列朱熹考订之本。是书小注皆先录郑玄注,如《曲礼》上第一、于郑注后,又引吕与叔(吕大海)、吴幼清(吴澄)说,再多引朱壹语,可见朱彬注解《礼记》不分汉宋,无门户之见。又如《月令》注,特申郑玄旨音,断为出《吕氏春秋》,引“太尉秦官九月来岁授朔”诸证,皆见确切。《王制》则用王懋竑说,仍信为汉文帝令博士作,不纯用郑说;《礼运》则纯用郑注,并引王引之说。对元陈澔《礼记集说》之疏漏,亦多有纠正。至于形声训诂,据段氏《说文注》,王氏《读书杂志》、《经义述闻》者颇多。是书于义理既有引申,于训诂亦多考证,得简要而少芜杂,为清代《礼记》注释中较系统之作。此书最早版本有咸丰元年(1851)宜禄堂刊行本,又有宣统元年(1909)学部图书局石印朱氏刻本一册、藏国立故宫博物院。又有清叶景葵《卷庵书跋》不分卷家刻本,古典文学出版社铅印。又有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排印本及缩印本。另有《十三经注疏本》。

猜你喜欢

  • 春秋繁露平议

    二卷。清俞樾(详见《周易平议》)撰。该书是作者所撰《诸子平议》中的一种,对《春秋繁露》一书进行校订训释。作者对《春秋繁露》中的文句错讹、疑难字义进行了校正,对研究该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春秋繁露平议》

  • 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 壬癸志稿

    二十八卷。清钱宝琛(1785-1859)撰。钱宝琛,字楚玉,又字伯瑜,晚号颐寿老人,江苏太仓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历任贵州学政、河南归德知府、云南按察使、湖南江西巡抚等。著有《存素堂诗稿

  • 加减灵秘十八方

    见《灵秘十八方加减》。

  • 通志

    二百卷。宋郑樵撰。郑樵,字渔仲,福建莆田人,博学强记,搜奇访古,一旦遇到藏书丰富之家必借留读尽后乃去。初为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之学,且皆有论辨。绍兴(11311162年)中以

  • 六书杂说

    一卷。清杨锡观撰。杨氏生平,参见《六书辨通》。是书专释六书之义。凡九条,依次是:六书统于指事、指事象形分界、指事会意分界、谐声从方音而多、古今人转注、假借有二义、方中履六书通说、变换偏旁之文多后增、遵

  • 四史发伏

    十卷。清洪亮吉撰。洪亮吉(1740-1809),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更生。乾隆时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贵州学政,嘉庆初,命在上书房行走。以直言批评朝政,后被遣戍伊犁。但不

  • 九经补韵

    一卷。南宋杨伯嵒撰。伯嵒字彦思,号泳斋。自称代郡(今山西代县)人,南宋时代郡已属金,盖署郡望也。淳祐间以工部郎守衢州(治所在今浙江衢县)。是书为补《礼部韵略》漏落而作。案《礼部韵略》颁行,与九经同列学

  • 苇间集

    五卷。清姜宸英(1628-1699)撰。姜宸英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时已年届七十。廷试为帝所赏识,擢置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后充顺天乡试副考官。因事被人攻讦,正考官李

  • 周易补疏

    二卷。清焦循撰。焦氏精研易学,多所创见。其以王弼之学,虽尚空谈,而以六书通假来解经,尚未远于马郑诸家。此书系为订正孔颖达《周易正义》之舛漏。颇能补孔氏正义之失,有参考价值。其自序称“弼或可由一隙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