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体注

礼记体注

四卷。又名《礼记大全合参》。曹士玮(生卒不详)撰。士玮字庭玉,浙江钱塘人,清代学者。此书徐旦等参订,刻本《总目》一页有曰“漱芳轩合纂《礼记体注》,苕溪范翔参订”。书首有徐旦《序》云,“近日《礼》经杂出,高者竞尚新奇,卑者多流琐屑,其脍炙人口,如《提纲》、《心典》、《省度》、《新裁》诸书,可谓各极精微,而皆互出一见,阅者不无目迷五色之处。余少习《礼》经,欲究其讲,而有志未逮。幸有曹君庭玉,从而纂之,为后学开屯蒙。今春坊友,忽请订于余。因思经之要旨,不博取之,则畸而不全;不约取之,则泛而无归;不兼综而共贯之,则又扞格而难洽。遂于曹君所纂者,重加详订,撮其大旨,分其段落,释其义理,梳其字句,集诸书以为一书,名曰《大全合参》”。据此,则此书应名《礼记大全合参》,而此本每卷仍题“曹士玮庭玉纂辑”,仍以《体注》为主,而每页上方所列,视下方之注为详。如《曲礼》“道德仁义”以下至“恭敬樽”节一段,谓“此八节为一章”,分节皆有诠释,“明礼为众事之纪”。但孔《疏》以首节合于“鹦鹉能言”一段,言此一节,“明礼为诸事之本。人能有礼,可异于禽兽”。此书为应试举业而作,知科场命题,不出“鹦鹉”一段,故删之。此书编次为:卷一为《曲礼》上卷至《曾子问》。《曾子问》下注“缓读”,实此本编刻,止于《月令》,无《曾子问》。卷二为《文王世子》至《丧服小记》。经文《丧服小记》亦注“缓读”。卷三为《大传》至《祭统》。其中《丧大记》注“缓读”。卷四为《经解》至《丧服四制》。其中《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皆注“缓读”;《中庸》、《大学》,因有《朱子章句》,亦不录。所谓“缓读”,即删去此篇之别名。而无“缓读”字样篇目也多所节删,不只《杂记》所录过少,《明堂位》也所存不多。《礼运》“大道为公”一段,《缁衣》“小民溺于水”一段,亦尚未删,仍有阐发,可见其卓识。总之,诸经文字,以《左氏春秋》及《礼记》为最繁,封建科举以《五经》责之于一人,名曰遍习《五经》,然非博学鸿儒,实难通一经;为科举应试之需,此书及《约编》、《易读》诸书因此而生,论其优弊,固不必深苛前人。此书有雍正年间刊本。

猜你喜欢

  • 愿学堂诗钞

    二十八卷。清王宗耀撰。王宗耀,清末叶人,原名宗垚,字浚哲,又字恂德,号笋石,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失考。贡生。他少负异禀,自学为诗;家贫境啬,而意气自如。《愿学堂诗钞》是其邑友编定,收王宗耀生平

  • 秋叶轩诗

    四卷。清张琳(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张琳,字佩嘉,一字玉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本集为康熙年间其友赵炎所选定。集中诗近体多于古体,而七言律诗又多于其他各体。《四库全书总目》评称,其诗大都圆熟流利

  • 宣和论画杂评

    一卷。该书为《王氏画苑》所载,题曰宋徽宗皇帝御撰。该书内容与《宣和画谱》持论相合,盖为明人伪托之作,故《四库全书》未予著录,只存其目。

  • 全史吏鉴

    十卷。明徐元泰编,清张祥云补辑。徐元泰,直隶宣城县人,嘉靖进士,万历时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书前有徐元泰自序,其中说,汉代司马迁为循吏立传,在于鼓励官吏奉法循理。这实际上是他编本书的

  • 淳朴园稿

    三卷。《外集》一卷。明沈祐撰。沈祐,字天用,号紫薇硖山人。浙江海宁人。生卒年不详。正德间以资进,官周府典膳。置宅于紫薇山下,构园曰“淳朴”。园内有“涵虚阁”、“藕花湾”、“白鸥沙”、“柳塘渡江”、“通

  • 蒙古游牧记

    十六卷。清张穆纂,何秋涛校补。张穆(1805-1849)字诵风,号石州,山西平定人,道光十二年(1832)优贡生,十九年(1839)应顺天乡试,因不堪受辱而退场,遂绝意仕进,专心致学。何秋涛字愿船,福

  • 积石文稿

    十八卷。《诗存》四卷。《南池唱和诗存》一卷。《鲙余编》一卷。清张履(1792-1851)撰。张履,字渊甫,初名生洲,江苏震泽(今吴县)人。嘉庆举人,以教习注知县投牒,改教谕。其人自少志圣贤之学,尤精三

  • 徐辛庵行述

    一卷。清徐元锡等撰。元锡咸丰五年(1855)举人,官至广西水安州知州。此书记其父徐士芬事迹。士芬字诵清,号辛庵,浙江平湖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进士,历任编修、户部右侍郎、顺天学政等职。士芬颇重

  • 芝坛集

    二卷。清张鹏翼(1633-1715)撰。张鹏翼,字蜚子,晚号警庵,福建连城人。贡生,幼好学,塾师教以作文取科第,学益进,平居自治严整,锐志学问。集中诗文皆以讲学为宗,体格多近于语录。该书《四库全书总目

  • 一溉堂诗集

    一卷。清金光耿(约1662年前后在世)撰。金光耿,字介遵,另一说字觐文,江西婺源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初年诸生,《江南通志》记为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此记载有误,因为金光耿的父亲金懋衡为明万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