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画史

画史

一卷。又称《米海岳画史》。宋米芾(1051一1107)撰。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吴(今江苏)人,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徙湖北,晚居江苏镇江,建海岳庵。米芾性情狂放,屡变其称,故史书记载不一。米芾天资高迈,能诗文,精鉴别,宣和时擢为书画学博士,官礼部员外郎、知淮南军。书法行、草得力于王羲之,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代四大家”。其画师于董源,枯木松石,时有新意,亦如其文,清雅绝俗。米芾翰墨、绘画自成一家,尤精鉴赏,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等著作行于世。《画史》所记皆作者生平所见到的六朝至唐宋间名画,并且品评其真伪、藏于何家、何人所绘、风格特色乃至装潢裱褙,皆有所述。对其中收采的轶闻遗事,均以鉴赏之笔调录述成篇,而一直为历代鉴赏家奉为圭臬。其中有“王球,字夔玉,有两汉而下至隋古帝王像,云形状有怪甚者,恨未见之”句,《四库提要》以此认为米氏是书“未见而载”,而实际上,在正文中其后两页又录曰:“王球夔玉家古帝王像后一年余,于毕相孙、仲荀处见。白麻纸,不装像……”可见,米氏对此亦为亲见。《画史》亦载浑天图及五声、六律、十二宫旋相为君图等图谱之学,虽不属丹青之列,殆效仿张彦远之《历代名画记》兼收日月交会九道诸图之例为之。米芾于此不以天文、韵学命名,而曰之“论天”、“论韵”,且不但称古今百家星历尽为妄说,更谓沈约“只知四声,求其宫声而不得,乃分平声为上下,以欺后世”。但考《沈约集·答陆厥书》、《梁书·沈约传》以及《南史·陆厥传》、《隋志》等俱言四声,故米芾所谓“求其宫声不得”者,所来无据,殆误记唐徐景安《乐书》以上、下平分宫商之语。米芾性情狂放,言谈诞肆,有“米颠”之称,是为一端。虽然如此,是书广收博采,叙述详尽,资料性强,仍无愧我国艺术史上颇具影响之绘画著作。有明刊本、《津逮秘书》本、明翻宋本、《画苑》本、《说郛》本、《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画论丛刊》本。

猜你喜欢

  • 石淙稿

    十九卷。明杨一清(1454-1530)撰。杨一清,字应宁,安宁(今属云南)人,徒居丹徒(今属江苏)。8岁以奇童荐入翰林,成化八年(1472)即为进士,后累官至兵部、吏部尚书,入内阁,谥文襄。著有《石淙

  • 书序考异

    一卷。清王咏霓撰。王咏霓字子裳,浙江黄岩人,举人,官至江西知府。本书大旨,以《书序》非孔子作,孔壁所出的十六篇古文之名,也不可信。于是王咏霓就杂引诸经传注、疏、史志以及各家之论,以证其异,异就是伪。本

  • 松阳讲义

    十二卷。清陆陇其撰。陇其事详《四书讲义困勉录》条。此书是陇其在灵寿(古松阳地)为官时与诸生讲论《四书》的讲义,分《大学》一卷,《中庸》二卷,《论语》七卷,《孟子》二卷,于有心得处立言,并不逐节讲论。陇

  • 四书典制类联音注

    三十五卷。清阎其渊撰。阎其渊字静波,安徽六安(今安徽六安)人。道光元年(1821)举孝廉方正。是书分辑四书文中诸典制及经籍所载典实足以触类旁通者,撰为联属之文,而附注出处于下。体例近乎类书。全书凡分天

  • 一切经音义引说文笺

    十四卷。清田潜撰。潜原名吴炤,字伏侯,湖北江陵人。光绪辛丑(1901年)举人,江苏候补道,历充留日学生监督。尚著《二徐说文笺异》。是编首为田氏自序。正文录《慧琳音义》及《希麟音义》所引《说文》,笺其与

  • 韵学通指

    一卷。清毛先舒撰。先舒生平见“声韵丛说”。是编与紫绍炳《古韵通》相近,皆引据古籍考辨古韵分合之作。所论有甚是者,如谓“风”字可以入侵韵,非东韵之字全可入侵;“舒”字可以入支韵,非鱼韵之字全可入支;又如

  • 异鱼图赞补

    三卷。闰集 一卷。清胡世安(详见《大易通则》)撰。是书前有作者万历戊午(1618)年间自序一篇,是胡氏未中进士之前所作。因为杨慎《异鱼图赞》还有很多缺漏,胡氏广采遗说,编成此书。卷上、卷中,共补鱼类一

  • 龙潭山志

    八卷。清康阜撰。康阜,字筠储,湖南长沙人。龙潭山在长沙城北。麓山拱其前,如屏障。涝水从西来。左开大荡,曰苑垞,平畴交错,居人种荷最盛。右屈折盘旋绕山前,汇为浒渡,俗称水渡河。沃壤万顷,虹堤亘数十里。山

  • 读段注说文解字日记

    一卷。清冯世征(生卒年不详)撰。世征字伯渊,吴县(今属江苏)人,附贡生。是书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方面审慎地考订段注之失误,补正其所未安;一方面严正地反驳诸家对段氏的肆意攻击,为

  • 道一编

    六卷。未著撰者名氏。该书编朱熹、陆九渊二家往还之书信,而为之论断。大旨在于论证朱、陆二家始异而终同,故名曰“道一”。陈建《学部通辨》云:“程篁墩著《道一编》,分朱、陆同异为三节;始焉如冰炭之相反;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