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熊襄愍尺牍

熊襄愍尺牍

四卷。明熊廷弼(1569-1625)熊廷弼,字飞百。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任辽东经略。当时后金(清)崛起,他招集流亡,整肃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在职年余,后金军不敢进攻。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他被排挤去职。天启元年(1621)辽沈、沈阳失守,再任经略,而实权落入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手中。化贞大言轻敌,不受调度,次年大败溃退。他同退入关,后被魏忠贤冤杀。著有《辽中书牍》、《熊襄愍奏议》。是书首载姚莹序,略言熊襄愍公,自钞初次经辽军中,与人尺牍,现刻集内者,仅二十余篇,其未刻者,犹二百三十余篇。读此,乃知诸人所为倾侪及姚宗文疏劾弃群议布难独见。当时廷议皆以用愍煖兔诸部,攻东为奇策,独公不谓然。此其所谓弃群策,不见公诸书,安知煖兔不为用之情形。神宗加天下赋八百万,饷辽东者五百万,而户部、兵部应付不力,读诸书然后知草缺、马缺、饷缺、粮缺、兵逃、将逃之实。此史传所未尝载。至于军中号令条教,为古人兵书所未言者,多见愍公与将帅书,可为法者不一。昔得愍公手书此本王昆陵,清江夏童石塘太守,见而刻之,以广其传。是书分四卷。卷,首答李总兵怀信、与柴李贺三总兵、至回同知张文达。卷二,首答文受寰,(即蓟辽总督文球),至与高监军(即监军道高出)。卷三,首与元静初掌科(即元诗教),至袁位字永道(即袁应泰)与元元静初掌科。卷四,首与柴总兵(即柴国柱),至答周毓阳。兹详为厘核,诸书多无年月。惟卷四,与兵部书后之与周毓阳书,细注庚申三月,似止于此时。按文球以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总督蓟辽。天启元年(1621)七月疾去。周永春以万历四十六年(1618)八月巡抚辽东。泰昌元年(1620)九月忧去。代永春者,即为袁应泰,而卷四答袁位字书,仍称永道,不称辽抚。则是书所载尺牍,未及廷弼解经略之时,恐尚非初次经辽尺牍全稿。按奏议内奏旨交代疏,在泰昌元年(1620)十月十七日,距三月,尚多七八月,末有道光十六年(1836)湖南邵阳魏源跋。熊襄愍万历末,经略手札二百五十四首。今集中所刊书札,皆天启初再起经辽时作,其万历初任,仅二十余札,不及此十分之一。有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本。

猜你喜欢

  • 文照堂四书字音辨

    一卷。清于光华(详见《四书句读辨》)录。是书认为四书白文朱子未注音声,坊本每为妄增。如在邦必闻的“闻”字,庶民去的“去”字,使养其老的“养”字,皆为增音去声之类,多有舛讹,因而作是书正之。辨字释音,均

  • 柿叶轩笔记

    一卷。清胡虔(生卒年不详)撰。胡虔字雒君,桐城(今属安徽)人。嘉庆(1796-1820)时,以保荐赐六品顶戴。精心钻研经史百家之书,热心于考据之学。此书即其考据著作,主要考订经籍及杂识掌故,虽章节较少

  • 蜃楼志

    又名《蜃楼志全传》 清庾岭劳人撰。此书的作者、生平事迹无考。从书中大量出现的粤东山川形势、风土人情来看,作者可能是粤地人。最早刻本的刊刻年代是嘉庆九年,大致可以确认书成于乾嘉时期,作者亦是此时期的人。

  • 心响往斋诗集

    十七卷。《文集》三卷。清孔继编。孔继生平详见《心响往斋用陶韵诗》(辞目)。《心响往斋诗文集》刊印之前,作者已有《用陶韵诗》二卷、《壬癸诗录》一卷、《于南诗录》二卷、《江山集》二卷行世;是集系孔继之孙孔

  • 宋名家词

    无卷数。明毛晋(1599-1659)编。毛晋原名毛凤苞,字子久,号潜在,别署隐湖书隐;后更名毛晋,字子晋。常熟(今属江苏)人,家富藏书,传刻古籍,精于校勘。著有《毛诗陆疏广要》、《六人十种诗》、《六十

  • 吴郡丹青志

    一卷。明王稚登(1535-1612)撰。王稚登字伯谷。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少有文名,善书法。嘉靖末入太学,晚年招修国史,未行而卒。其诗文有《王伯谷全集》。此书排记当时吴郡画人。其中神品一人:沈周。

  • 元朝名臣事略

    十五卷。元苏天爵(1294-1352)撰。苏天爵字伯修,学者称滋溪先生,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国子学生出身,官至浙江行省参知政事、礼部侍郎等职。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奉命领兵镇压,病死军中。他熟习辽、金

  • 舆地广记

    三十八卷。欧阳态撰。欧阳忞,南宋时已不详其人身世,《郡斋读书志》以其“特假名以行其书”,“无所谓欧阳忞者”。《直斋书录解题》则以其为欧阳修“族孙”,行名皆连“心”字。清末孙星衍《平津馆鉴藏记籍补遗》亦

  • 姚东泉文集

    八卷。明姚镆(1465-1538)撰。姚镆,字英之(一作字东泉),号东泉,慈溪(今浙江慈溪县)人。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累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嘉靖中进左都御史,起为兵部尚书,总制三边。著有《

  • 陶朱公致富奇书

    无名氏撰。作者生平、成书年代不详。原书已不可见。明代周之玙依据该书改写、重编为《农圃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