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济生方

济生方

八卷。宋严用和(约1199-1267)撰。严用和,字子礼,南康(今属江西省九江市)人,十二岁从当时名医刘开学医,十七岁独立行医。作者经三十余年实践,博采前人良方及民间验方,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于宝祐癸丑(1253)撰成《济生方》十卷,又于咸淳丁卯(1267)撰成《济生续方》八卷。《济生方》又名《严氏济生方》,原书久佚,《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辑出,已不及原书之数。原书作者有序称:“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今本仅存论五十六篇,方二百四十余首,分为八卷。卷一首论制方,次论补益,然后载虚损、五劳六极之证;卷二载咳嗽、喘、吐衄、翻胃、呕吐、噎膈、哕、腰痛、肋痛诸证;卷三载风、寒、暑、霍乱、湿、痹、疝、阴、疸、蛊、脚气诸证;卷四载水肿、积聚、癖、痰饮、健忘、消渴、遗浊、泄泻、下痢、小便、大便诸证;卷五载目、耳、鼻、口、齿诸证;卷六载血气、带下、血瘕、崩漏、搐搦诸证;卷七载求子、妊娠、产后、产后中风、产后血崩诸证;卷八载丁疮、肺痈、痔、瘘、疥、癣、瘿瘤、瘰疠、金疮诸证。可见此书门类分明,条理清楚,受《和剂局方》及《三因方》影响明显。书中每证皆立论于前,列方于后,议论精详,处方严谨。重视脏腑辨证,详究脉因证治,善于调气,兼补脾肾,集方简要,注意制方法度,讲究药物炮制,这是此书最主要特点。作者提出“补脾不如补肾”的主张,为明代命门学说之导引。他在论“遗浊”中说:“心受病者令人遗精白浊,肾受病者亦令人遗精白浊,此皆心肾不交,关键不牢之故也。”这是“心肾不交”说之先声。作者还在其他一些理论问题上有自己的创见,如指出消渴证注意有三:一饮酒,二房事,三盐食及面等,颇值重视。作者还提出,治病应重视脉、因、证、治。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识其证;既识其证,则可详其所治。此书所载之方用药平和,多切实用,深得后世医家推重。有《四库全书》本,清乾隆间吴县袁廷梼贞节堂抄本,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1956-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上、下册影印本,19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重订铅印本。

猜你喜欢

  • 元史本证

    五十卷。清汪辉祖(1730-1807)撰。辉祖字焕曾,号龙庄、归庐,浙江萧山人。乾隆乙未(1775)进士,官湖南宁远县知县。著述颇多,计有三十多种,四百余卷。王宗炎《汪龙庄行状》称他“邃于史,尤留意名

  • 林东城文集

    二卷。明林春撰。生卒年未详。林春,字不仁,号东城,福建福清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林氏先世以武弁起家,占军籍。幼敬事王阳明,及领会元官吏部谢病归。犹有坐云则坐,食云则食之风,为

  • 说文校议

    三十卷。清姚文田((1758-1827)、严可均(1762-1843)同撰。文田字秋农,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精《说文》之学,所著尚有《说文解

  • 论语补注

    二卷。清刘开(1781-1821)撰。开字明东,号孟涂,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诸生,从师姚鼐。著有《刘孟涂集》四十四卷,《骈体文》二卷,《诗前集》十卷,《诗后集》二十二卷。是书自序中称:“士病于穷

  • 大儒奏议

    六卷。明邵宝编。作者生卒及生平事迹见前《左》条。《大儒奏议》选取宋代程颢、程颐及朱熹的奏议稿钞成。二程及朱子以道学传世,不以经济见。此书为邵宝任江西督学时所刊刻的。

  • 宫词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 宝刻丛编

    二十卷。宋陈思撰。陈思(1225-1264),南宋理宗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此书收录古碑,以《元丰九域志》京府州县为纲,其石刻在地理上可以确定的,分别按各路编辑;不详的,则附于卷末,并采录各家的考证

  • 辨释名

    一卷。三国吴韦昭撰。韦昭(204-273)字弘嗣。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韦曜。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初以丞相除西安令,归为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孙皓即位,封高陵亭侯,累迁中书仆射,领左国史。后因触

  • 孝经集灵

    一卷。明虞淳熙(约1598年前后在世)撰。虞淳熙,字长孺、钱塘(今杭州市)人。生卒年均不详。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著有《孝经集灵》一卷。《孝经集灵》一书专门辑录孝道灵异之事(如赤虹化玉之类)。所以书名叫

  • 品花宝鉴

    清陈森(1797-1870)撰。陈森字少逸,号采玉山人,又号石函氏,毗陵(今江苏常州)人。他平生酷爱古文诗赋,科举屡试不第,久寓北京。诗文未传,除本书外,早年客居都中时,曾写过一部《梅花梦》传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