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校补竹书纪年

校补竹书纪年

二卷。清赵绍祖(1752-1833)撰。绍祖字绳伯,号琴士。清安徽泾县人。廪膳生,曾主讲秀山、翠螺书院。长于金石考证,曾参与《安徽省志》的纂辑,著有《古墨斋金石跋》、《泾川金石记》、《安徽人物志》、《通鉴注商》等。今本《竹书》经元明以来增益窜改,已非汲冢旧书,但却非尽出伪托。绍祖历引《山海经》、《水经注》、《宋书·符瑞志》、《史记正义》、《史记索隐》等考订校补,以变旧观,但虑年月俱改,未免纷扰,乃存原本而取诸书异同系于各年之后而辨正之。绍祖广搜博采有益于是书者不少,但如《路史》多半出于臆造,以其考证《竹书》未免失虑。有古墨斋刻本。

猜你喜欢

  • 梅氏尚书平

    九卷。朝鲜丁若镛撰。本书亦为丁氏《俟庵经集》之一种,为《与犹堂集》之十六至二十四卷。在本书中,丁若镛认为,《尚书》初有伏生今文二十九篇和《书序》一篇,不久又有孔壁古文四十六篇。到了东晋时,梅赜又献孔安

  • 读书论世

    十六卷,清吴肃公撰。吴肃公,字雨若,号晴严,一号街南,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工于史,著有《读书论世》一书。此书主要详论从三皇五帝远古时期到明代的历史,对其政事之得失,人物之臧否,学术流派等进行了精详

  • 春秋左氏经传义略

    一卷。陈沈文阿(503-563)撰,清马国翰辑。文阿字国卫,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著名学者沈峻子。少习父业,研精章句。他博采先儒异同,自为义疏,通《三礼》及《春秋》三传,位列五经博士。梁简文帝引他

  • 春秋三传折中

    一卷。清廖平(详见《四益易说》)撰。作者认为向来言《春秋》三传的学者往往喜言其异而不言其同,于是调合三传,进行折衰。该书持论多主观臆说,往往依违《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之间,强作调人,见解新奇

  • 易经说意

    七卷。明陈际泰撰。际泰字大士,江西临川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至行人司行人。《明史·文苑传》附见艾南英传中。陈际泰本以八股文著名,所以此书就用骈体时文的方法,阐说《易》理,于理有取于先圣,于体

  • 四书集注缓读辨

    一卷。清于光华(详见《四书句读辨》)录。是书专就读《四书集注》说法。大旨认为每章总注及说性理处,一概不可缓。章内前后节脉络贯通,或前后章相承照应者,并宜细细玩味,不得随手点画,遗前忽后,抹煞先贤苦心。

  • 小儿药证直诀

    ① 见《钱氏小儿药证直诀》。②见《保赤汇编》。

  • 北归志

    一卷。清王士祯(详见《古欢录》)撰。康熙二十三年(1684),王士祯奉命祭告南海。次年二月,至广州。四月初一北还,六月十六日至其家新城。本书即记其从广州至新城沿途见闻。其所记名胜山水,较《南来志》为详

  • 中西闻见录选编

    四册,美国丁韪良(详见《性学举隅》)编。清同治、光绪年间,西方传教士及教会在华创设了一些杂志,借以宣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中西闻见录》即为其中一种。这是由丁韪良及在京的一些西方人士共同创办的,首刊于同

  • 江南野史

    十卷。宋龙衮撰。龙衮,北宋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字君章。另有《(百马图〉跋》。其书详尽地记述南唐事,用纪传体,但不立纪传之名。考郑樵《通志·艺文略》记载,此书原本有二十卷。但自明以后就无完本。钱曾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