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徵伯存稿
十三卷。明李兆先(1465?-1514?)撰。李兆先,字徵伯,湖南茶陵人。大学士东阳之子。以荫为国子生,年二十七而卒。《怀麓堂诗话》曾载兆先论诗之语。李东阳所作兆先志文,悼惜特甚。沈周《客座新闻》乃载其父子相谑一事,“则狂纵无复人理。虽晋人放达,不至于斯。”可知其父子自恃才隽而不修行检。是集凡诗、赋、杂文十一卷,《东行稿》一卷,乃其自京师赴山东之作。附录一卷,则东阳所为兆先志文,及同时诸人慰问诗等。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十三卷。明李兆先(1465?-1514?)撰。李兆先,字徵伯,湖南茶陵人。大学士东阳之子。以荫为国子生,年二十七而卒。《怀麓堂诗话》曾载兆先论诗之语。李东阳所作兆先志文,悼惜特甚。沈周《客座新闻》乃载其父子相谑一事,“则狂纵无复人理。虽晋人放达,不至于斯。”可知其父子自恃才隽而不修行检。是集凡诗、赋、杂文十一卷,《东行稿》一卷,乃其自京师赴山东之作。附录一卷,则东阳所为兆先志文,及同时诸人慰问诗等。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一卷。清刘书年撰。书年字仙石,河北献县人。此书共三十六条。其中如“献犧”一条,谓犧尊为牛形,角尊则为象形。犧音羲,献音宪,各读其本字,其义自明。司尊彝变犧为献者,朝践乃始献之礼。由于祀事始于献,故曰献
七百二十卷。清李桓(1827-1891)编。李桓,字叔虎,号蔽堂,湖南湘阴人。以荫官至布政使。此书亦称《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或《耆献类征》。是李桓辞官居家后历时二十四年,于光绪十六年(1890)编辑成书
二卷。清毕宪曾撰。宪曾字季谕,江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是书首有彭元瑞的序文,以及宪曾的自序。举出采用的体例有四种:考异、拾逸、集说、互证。宪曾博引群书,注解《论语》,所引
十四卷。宋董楷撰。楷字正翁,号克斋,生卒年不详,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据《宋元学案》卷六五《木钟学案》载,其人为御史亨复之子,户部侍郎朴之弟。登天文祥榜进士。初为绩溪簿,直冤狱、赈饥馑、修城捍水,
二卷。清锁绿山人撰。锁绿山人真实姓名事迹及生卒年月均不详。《明亡述略》记明季亡国史实,首卷述崇祯帝及辅臣周延儒、温体仁事。又述孙承宗、洪承畴、卢象升、杨嗣昌、孙传庭、蔡懋德、周遇吉、秦良玉等围剿李自成
一卷。清江有诰撰。有诰生平见“音学十书”。古音声调问题,诸家之说至为纷歧。陈第谓古无四声;顾炎武谓古人四声一贯,又谓入为闰声;江永谓古有四声,但《诗》韵可四声杂用;段玉裁谓古无去声;孔广森谓古无入声;
五卷。清徐焕龙(生卒年不详)撰。徐焕龙,字友龙,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康熙五年(1660)举人,屡试进士不第,于是淡漠仕途,埋头读书。五十岁后,闭门著述,著作有《屈辞洗髓》、《大易象解》、《诗经辨补》
一卷。清焦袁熹(1661-1736)撰。袁熹字广期,号南浦,清江苏金山(今上海金山)人,康熙丙子(1696)举人。曾协助王鸿绪撰《明史稿》,后以议不合离去。著有《此木轩全集》等。他取《春秋》中邾、莒、
二卷。旧本题宋张抡撰。张抡,字材甫,籍贯及生卒年代均不详。据史书记载,张氏以词章邀宠,并对《易经》颇有研究,官至知阁,著有《绍兴内府古器评》。是书主要记载汉以前各种古器。上卷记载九十八事,其中如周文王
①十四卷。清岳之岭修,徐继曾纂。岳之岭字尹瞻,河北保定人,贡生,康熙十一年(1672)任长清知县。徐继曾字兆孟,邑人,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长清县志创修于明万历邑侯李宗延,此志为二修。岳之岭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