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本草崇原 侣山堂类辨

本草崇原 侣山堂类辨

《本草崇原》三卷,《侣山堂类辨》二卷。清张志聪(详见《素问集注灵枢集注》)撰。高世栻辑。因本书以《神农本草经》为经,故名。张氏研究医学,必详明本原且以轩岐、仲景为归。认为《神农本草经》“词古义深,难于窥测,后人纂集药性,不明《本经》,但言某药治某病,某病须某药,不探其原,只言其治,是药用也,非药性也。”故张氏以五运六气学说,诠释《神农本草经》,阐明药性。认为对药物应知其性而用之,则用之有本。全书载药二百九十九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每药先录《神农本草经》(或其他古籍原文),加以注释,间附高世栻某些注文。书中引证药用,多取仲景诸方以为根据,对于宋、金、元、明诸家新解,多所驳斥。此书发前人未发之意,颇多可取之处,为近代注释《神农本草经》之精纯之作。有《医林指月》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香南书屋刊本。《侣山堂类辨》为张氏与同学朋友及弟子讲学、研医之文集,成于康熙二年(1663)。上卷载医论六十篇,多以问答形式论辨医理,分题辨析脏腑功能、病原、病证、病种、病治、方剂等。对古医书所载或医家之论中某些认为有误之处,分别加以纠正;对六经和脏腑等理论结合临证体会予以阐述发挥。多为作者纂释古籍之余的心得。下卷论药,主要阐述四十余种药物之药性和方剂配伍,首、末载方药论十余篇。能集旧说之异同,参互错综,加以折衷,首列四论概括大旨,分论三十余种,为《本草崇原》未尽之意,辨析详备,可见张氏并非以治效见长。张氏于学术上遵《内经》、《伤寒论》等,于临证强调气化学说,对后世影响颇著。说理简切,论辨清晰,颇有见解。“侣山堂”为张氏聚集同行讲学之地。有康熙九年(1670)刊本、《医林指月》本、乾隆三十三年(1768)宝笏楼刊本、1935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铅印本,合刊本有《医林指月》本。

猜你喜欢

  • 百川书屋丛书

    九种,二十五卷。清陶湘编。陶湘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所收著作较博杂,其中晋崔豹《古今注》三卷,为宋嘉定刊本,每叶十行,每行十五字,考释古今名物颇详;郑朱载堉《郑世子瑟谱》十卷,为汲古阁钞本,有黄丕烈跋;《

  • 眲亭知见传本书目

    十六卷。清莫友芝撰。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号眲亭,又称郘叟,贵州独山人。自幼好学,又喜藏书,后因屡试不第,遂绝意功名,出京南游,著述颇多。其对所知所闻古籍版本时有记录,经后人莫绳孙整理

  • 古韵通说

    二十卷。清龙启瑞撰。启瑞(1814-1858)字辑五,号翰臣,临桂(今广西临桂县)人。道光二十年(1841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通政司副使、江西布政使。研精小学,尚著《尔雅经注集证》、《庄子字

  • 听云仙馆西游感怀吟草

    一卷。清汤成彦(生卒年不详)撰。汤成彦字秋史。阳湖(今江苏武进)人,(约为道光、咸丰年间人)。曾在京为官,工诗,精于典狱,因事受他人株连去官。成彦诗作悲慨淋漓,指事抒情,言中有物。此诗草乃成彦西游秦陕

  • 篁墩集

    九十三卷。明程敏政(1445一约1499)撰。程敏政字克勤,休宁(今属安徽)人。十岁时以神童荐,英宗召试,即日赋圣节及瑞雪诗,并经义各一篇,援笔立就,文采粲然,奉诏读书于翰林院。成化二年(1466)进

  • 涵性堂诗钞

    六卷。清宋庆常撰。庆常字香樵,辽宁铁岭人。生卒年待考。嘉庆年间举人,官贵州知府,后改官江南知州。该《诗钞》共六卷,包括《趋庭学对草》,《黔南侍游草》,《海天泛游草》,《吴中重游草》,《咏蓼莪吟草》,《

  • 在亭丛稿

    二十卷。清李果(1679-1751)撰。李果,字硕夫,一作实夫,号在亭,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李果家贫,刻苦力学,工文,尤擅长传纪文,文笔雅洁而整饬。著有《在亭丛稿》。是集凡二十卷,其中各体文十二卷,

  • 敬事草

    十九卷。明沈一贯撰。沈一贯(1531-1615),字肩吾、号龙江,浙江鄞县人。隆庆进士。万历二十二年(1594)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二十八年,进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为首辅。沈一贯在位无

  • 泼墨斋法帖

    十卷。明王秉錞(生卒年不详)辑。王秉錞,字和声。此帖无刻石年月,共有十卷,其中第一卷包括汉魏之际的邓骘、崔瑗、张衡、张芝、钟繇、阮咸、阮籍、向秀、曹植等;第二卷包括晋代索靖、张华、陆云、顾恺之、卫夫人

  • 谈徽

    四卷。清外方山人(西崖)撰。是书分名、言、事、物四部,沿袭《通俗编》、《恒言录》传统,辑录俚言俗语,考辨源流,引书为证。卷首有嘉庆二十年(1815年)作者自序、嘉庆十六年(1811年)王玉树序、嘉庆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