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穀梁传注疏

春秋穀梁传注疏

二十卷。杨士勋(生卒不详)撰。杨士勋为唐初人,是唐著名经学家,曾参加过《春秋左传注疏》一书的撰写。据孔颖达《春秋正义序》称,杨士勋乃故四门博士。杨氏之疏《穀梁传注》能够分肌擘理,融会贯通。如隐元年《经》:“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范宁注云:“段有徒众,攻之为害必深,故谨而月之。”意不甚明。杨氏疏云:“案下四年九月,卫人杀祝吁于濮”。传曰:“其月,谨之也。’范云:‘讨贼例时也。卫人不能即讨祝吁,致令出入自恣,故谨其时月所在,以著臣子之缓慢也。’此云‘为害必深,故谨而月之’,彼祝吁以二月弑君,卫人以九月始讨,传云‘其月,谨之也’,明知谨臣子之缓慢。此无历时之事,传云‘段之有徒众也’,故知为害必深,故谨而月尔。庄九年齐人杀无知,不书月者,无知虽复历年,时月尚浅,又无重害,故直书时也。宣十一年楚人杀陈夏征舒,书月者,为陈不能讨而外藉楚力,故祸害深也。”又如隐公二年《经》:“夏,五月,莒人入向。”范氏注云:“入例时,恶甚者日,次恶则月。”《穀梁》未有此说,若只看范注,则不知其所据。杨氏疏则解释说:“入例时者,以侵伐既时,则入亦时也。故五年秋卫师入郕,十年秋宋人卫人入郑皆不月是也。恶甚则日者,八年庚寅我入邴,传曰:‘日入,恶入者也。’十年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传曰:‘日入,恶入者也,’经书日,传特发云恶入也,则书日是大恶之例。书日既为大恶,则书月者次恶,书时有小恶。知书时亦恶者,传云:‘入者,内弗受也。’则称入者亦是恶也。内不受此已发例,下入极复言之者,向者,他入我;极者,我入他。恐内外不同,故两发以同之。或以为书时者无恶,但事自恶耳。”杨氏之疏虽以范宁为宗,然亦稍而从违。如僖公四年《经》:“夏,许男新臣卒。”范氏注云:“十四各蔡侯卒,传曰:‘诸侯时卒,恶之也。’宣九年辛酉晋侯黑臀卒于扈,传曰:‘其地,于外也;其日,未逾竟也。’然则新臣卒于楚,故不曰耳,非恶也。”杨氏疏详引《穀梁传》文及范氏之注以证范氏自相矛盾,末云:“范氏之注,上下多违纵,使两解仍有僻谬。”杨氏之疏,能会通三传及其注文,但于何休之《公羊传解诂》,则多所驳正。后儒之论三传注疏,最重杜注孔疏,次为范注杨疏,最轻何注徐疏。清阮元《春秋穀梁传注疏校勘记序》云:“唐杨士勋疏分肌擘理,为《穀梁》学者未有能过之也。但晋豕鲁鱼,纷纶错出,学者患焉。”较为客观。现存有宋刻监本、宋十行本、宋绍熙余仁仲万卷堂本、元刻明补监本、隆庆刻本、嘉靖李元阳《十三经注疏》本、崇祯八年毛氏汲古阁《十三经注疏》本、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四部备要》本等。

猜你喜欢

  • 无悔斋集

    十五卷。清周京(1677-1749)撰。周京,字西穆,又字少穆,钱塘(今杭州)人。廪贡生,考授州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举博学鸿词,称疾不试。周京才华渊博,交游皆一时名流。著有《无悔斋集》。此集共

  • 续汇刻书目

    ①十二卷,补遗一卷。清傅云龙辑。傅云龙,字懋元,浙江德清人,官兵部郎中、直隶候补道。仿效顾修《汇刻书目》,收其所未收者五百余种,其中误列类书纲目若干,亦似顾氏。有光绪二年(1876)北京善成堂刊巾箱本

  • 唐诗说

    二十一卷。元释圆至撰。生卒籍里等均未详。释圆至著有《牧潜集》。此书取宋周弼所选《三体唐诗》为之注释。前有大德九年(1305)方回序。考都穆《南濠诗话》曰:“长洲(今江苏苏州)陈湖碛沙寺,有僧魁天纪居之

  • 广艳异编

    三十五卷。明吴大震编。吴大震字东宇,号长孺,又自号市隐生,休宁(今安徽休宁)人,生卒年不详。《广艳异编》成书当在明万历年间,为文言短篇小说集,广泛收录宋元明小说故事,取材范围、内容、体例与《艳异编》概

  • 郑志考证

    不分卷。清代经学家成蓉镜(见《禹贡班义述》)撰。《郑志》一书,清代有《四库》本,孔方广林辑本,袁钧辑本。成氏撰此书不知据何辑本,仅三十余条,知非完书。所考旁及群书,申以己意,有不少令人信服。如“我先师

  • 全唐文

    一千卷。清董诰(1740-1818)等奉诏编纂。董诰,字雅伦,号蔗林,邦达子,浙江富阳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充四库馆副总载,曾纂辑《满洲源流考》、《高宗实录》等。此书编纂始于嘉庆十三年(1808

  • 皇明史概

    一〇四卷。明朱国祯(?-1632)撰。朱国祯字文宁,乌程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历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首辅,后为魏忠贤排挤出。国祯在退居乡里后,曾取有关明代史籍及公卿志状、疏

  • 春秋穀梁传音训

    不分卷。清杨国祯(详见《易经音训》)撰。杨国桢鉴于群经烦多,初学者已难以遍读,再加上各家注疏,更使学者望洋兴叹,于是对各经略加音训,作为初学者课读之本。此书是他所作《十一经音训》中的一种。分为上下二册

  • 玄真子

    一卷。唐张志和(生卒年不详)撰;附天隐子一卷。唐无名氏撰。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十六游太学,举明经,肃宗时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获罪被贬为南浦尉,赦免后隐于江湖

  • 四益易说

    一卷。清末民初廖平撰。意在阐明三易之源流。三易即指文王、周公作经,孔子作传。其主要内容有:,论三易之说出于周礼。认为东汉易学家只提到文王作易,至马、陆才添入周公。又据《礼运》考证孔子之易则承续于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