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易图明辨

易图明辨

十卷。清胡渭(1633-1714)撰。胡渭原名胡渭生,字朏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十五岁为县学生,然乡试屡不第。于是专心研究古代经典,尤长于历史地理。曾著《禹贡锥指》二十卷,康熙召至南书房赐宴,并书“耆年笃学”四字赐之。此书为其《易》学代表作,专为辨别鉴定图书之学与《周易》的关系而作。陈抟推阐易理,以大衍之数作五十五点之图以当河图,取《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造四十五点图,以当作洛书。归其图于伏羲,反谓《易》由图作。又以《说卦》“天地定位”之文演为乾南坤北八卦方位称为先天图。朱熹《易学启蒙》和《易本义》前面九图承接其说。后人多沿其说,惑乱《易经》。但同时袁枢、薛季宣皆有不同的议论。元代陈应润作《爻变义蕴》,开始指称先天各图是道家假借易理作为修炼法术。吴澄、归有光等也相继排击,各有不同的论述。清朝毛奇龄作《图书原舛篇》,黄宗羲作《易学象数论》,黄宗炎作《图书辩惑》,争论特别激烈。但各人均各据所见,攻击对方罅漏之处,尚未能穷究追溯《易》之本末。胡谓认为《诗》、《书》、《礼》、《乐》、《春秋》皆不可无图,唯《周易》则无所用图,六十四卦、二体六爻之画即是其图。图书之学乃丹家之说,非出于《易》,不过依仿而托之,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此书卷一辨别河图洛书,卷二辨析五行九宫,卷三辨《周易参同契》、先天太极,卷四辨龙图及易数钩隐图,卷五辨启蒙图书,卷六、卷七辨先天古易,卷八辨后天之学,卷九辨卦变,卷十辨象数流弊。均引据旧文,互相参证,用以堵住依托者之口舌,使学习者知晓图书之说,尽管言之有故,执持有理,但是修炼、术数二家旁分易学之支流,而不是作《易》的根底。卷首有万斯同《序》及自作《题辞》一篇。收入《四库全书》、《皇清经解续编》。有耆学斋刻本、《守山阁丛书》本、《奥雅堂丛书》本。近四川巴蜀书社有新标点本。

猜你喜欢

  • 郑征君行述

    清郑知同撰。知同晚清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所述为其父郑珍(1806-1864)事迹。郑珍字子尹,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曾任古州、镇远、荔波训导,后征为知县,分发江苏,未行而卒。

  • 周易图

    五卷。清端木国瑚撰。此书共有一百多幅图,图后附有解释文字,皆奇形异状,眩人耳目。究其同类之图变化不大,如开卷易有太极十图,皆为圆图,所不同者只在圆图中间的线条曲与直、横与竖微有不同而已。其它与此相似,

  • 史佚书

    一卷。周尹佚(生卒年不详)撰。佚又作逸,周太史,故又称史佚。《通志·氏族略》云:“少昊之子封于尹域,因以为氏,子孙世为周卿士,食采于尹,故或谓尹佚。即少昊之裔也。”班固认为佚是成康之臣,贾逵认为是周文

  • 尔雅正义

    二十卷。清邵晋涵撰。邵晋涵(1743-1796)字与桐,又字二云,号江南,浙江余姚人。清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三十八年(1773年)召修《四库全书》,除翰林院庶吉士

  • 开封府志

    三十四卷,明宋伯华修,朱睦挈、曹金纂。宋伯华,字鉴弦,山东益都(今寿光县)人,开封府知府。朱、曹两人《明史》皆有传。《开封府志》明万历十三年(1585)刻印。国内仅北京图书馆有残本十卷,其内容是:卷前

  • 词坛纪事

    三卷。清李良年(1635-1694)撰。李良年生平事迹见《秋锦山房词》。此书主要记述唐宋词人的有关遗闻佚事,书无序跋,事件都按时代先后排列,其间也有编者的参订按语。所引均无出处和著者姓氏,徒使读者迷其

  • 静观堂集

    十四卷。明顾潜(1471-1534)撰。顾潜,字孔昭,号桴斋,晚号西岩,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直隶提学御史,改马湖知府未任,罢归。著有《静观堂集》。是集凡十四卷。收诗

  • 论语谶

    八卷。清马国翰(1794-1857)辑。国翰字词溪,号竹吾,山东历城(今济南东郊)人。清文献学家、藏书家、目录学者。梁《七录》有《论语谶》八卷,宋均注,《隋志》时已亡。而《唐志》有宋均注《论语纬》十卷

  •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一百九十九卷。清康熙年间日本人山井鼎撰,日本人物观补遗。山井鼎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又名神生,字君彝。物观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叔达。史载日本上毛(地名)有参议小篁遗址,足利氏兴,因其地建学校,多藏古书

  • 栖云阁诗

    十六卷。《拾遗》三卷。清高珩(1611-1696)撰。高珩,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选为庶吉士。入清,授检讨,官至刑部侍郎。高珩聪颖多才,诗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