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余易图说
六卷。清刘思问撰。思问字裕庵,河北赵县人(原书题庆源人即赵州),雍正举人,官至知县。此书名为《政余易图说》,实则图说仅一卷,余皆经文注释。另外,卷六以下尚有一册,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不计卷数。自序云:“观象以系辞,揲蓍以用卦,易之能事,尽乎此矣,而要皆源于河图”。其所图非圆非方,或以图合数,或以方包圆,奇形怪状,多不足考。其所释经文亦不足训,说义理则沿袭宋元儒家之论。今存乾隆己丑(1769)刊本。
六卷。清刘思问撰。思问字裕庵,河北赵县人(原书题庆源人即赵州),雍正举人,官至知县。此书名为《政余易图说》,实则图说仅一卷,余皆经文注释。另外,卷六以下尚有一册,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不计卷数。自序云:“观象以系辞,揲蓍以用卦,易之能事,尽乎此矣,而要皆源于河图”。其所图非圆非方,或以图合数,或以方包圆,奇形怪状,多不足考。其所释经文亦不足训,说义理则沿袭宋元儒家之论。今存乾隆己丑(1769)刊本。
一卷。唐代释智首(567-635)撰。智首,俗姓皇甫,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后徙漳滨。初为智旻弟子,后听道洪津律师。玄思历明,通冠群宗。隋定天下,智首随师入关,扶佛教历隋唐两代。在唐初,曾任僧纲。
三种,八卷。清末民国初曹元忠撰辑。曹元忠字君直,吴县(今属江苏省)人。光绪年间举人,精于经史考证之学。三种有《司马法古注》三卷附《音义》一卷,用孙星衍刻本,校订异文,并录旧注,复为《音义》附于卷后。《
二十二卷。梁代释法云(生卒年不详)撰。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河北省)人。晋平西将军之七世孙。七岁出家,更名法云,从师住庄严寺,为僧宝亮弟子。十三岁始受业太昌僧宗庄、严僧达,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
四十四卷。清彭申甫撰。此书自汉至清凡名家注皆采入。如李氏集解、王弼注、孔氏正义、程传、朱子本义等。至清代只取李光地、王夫之,间及顾炎武、王引之等说。并包群书,荟萃古注,可谓至详至备。其辩正部分则偏重义
十卷。清陶孚尹(约1675前后在世)撰。陶孚尹,字诞仙,江阴(今江苏江阴)人。生卒年不详。任桐城县训导。著有《欣然堂集》。是集为陶孚尹诗文集。凡十卷,诗六卷,文四卷。词附后。前有王士祯、尤侗序。均对其
①十卷,清屈振奇修,周维秬撰。屈振奇,陕西洋县人,进士,官麻城知县。周维秬,字锡白,本县人,进士。县志毁于前明,清顺治初,县令郑知新得烬余数纸,补缀增益,迄未成书。继任王潞嘱王汝霖,继续编辑,未竣,屈
三十卷。北宋僧人赞宁(919-1001)撰。赞宁俗姓高。祖籍渤海,生于吴兴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法号“赞宁”。赞宁聪颖敏惠、钻研佛法。尤精于南山律,有“律虎”之称。太平兴国三年(9
一卷。清俞樾(详见《周易平议》)撰。该书评论《春秋》史事,总结历史经验,折衷三传,而不主一家之言。全书重点在于议论,而不在于考证。不录经文,有所论说,则标举题目,往往以后世盛衰之迹与《春秋》史事相对照
六十九种,七百四十二卷。清胡凤丹编。胡凤丹字月樵,浙江永康人。官湖北道员,曾编有《金华文粹书目提要》。丛书收金华历朝著作六十九种,按四部排列,计经部十五种,史部十一种,子部十四种,集部二十八种,前有《
二卷。此书不著撰写人名氏,卷端只题有“西农”二字。前有陈愫《索射易书》一篇,称其字为孝若。据考,陈愫至清朝尚存,尝与邱象随等共注《李贺昌谷集》。书中又称张九山青衣得《射易》半部于虎邱僧舍,便抄录寄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