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尘集
一卷。清樊封(生卒年不详)撰。樊封,字昆吾,汉军正白旗人。副贡,清广东汉军驻防监生。樊封博通经史,常负不可一世之概。道光间应试久寓京都。曾应赴翁相国宴,主谓诸客云,论官阶樊处士不我等,论学问则我辈恐居樊处士之下。朝鲜国使郑经山亦对樊封十分推重。曾著有《论语注商》、《读孟稽疑》、《朴学山房文集》、《南海百咏续编》。本卷辑其诗十一首,附《捉尘集摘句》四十二言。有清同治二年(1863)序刊《柳堂师友诗录》丛书本。
一卷。清樊封(生卒年不详)撰。樊封,字昆吾,汉军正白旗人。副贡,清广东汉军驻防监生。樊封博通经史,常负不可一世之概。道光间应试久寓京都。曾应赴翁相国宴,主谓诸客云,论官阶樊处士不我等,论学问则我辈恐居樊处士之下。朝鲜国使郑经山亦对樊封十分推重。曾著有《论语注商》、《读孟稽疑》、《朴学山房文集》、《南海百咏续编》。本卷辑其诗十一首,附《捉尘集摘句》四十二言。有清同治二年(1863)序刊《柳堂师友诗录》丛书本。
又名拜经堂日记,十二卷。清臧庸(1767-1811)撰。臧庸本名镛堂,字在东,一字西成,号拜经,一号用中,江苏武进(今武进县)人,经学家,臧玉琳曾孙。臧庸继承家学,又师事卢文弨,还曾在苏州从钱辛楣、王
三卷。唐王绩(585-644)撰。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诗人。隋名儒王通之弟。其性好学,有奇思。隋时授秘书省正字,出任六合县丞,入唐曾官太乐丞。长期赋闲在乡,纵酒自适。史
六卷。清姜兆锡(详见《周易本义述蕴》)撰。兆锡认为,蔡沈尊朱熹之嘱作《书集传》六卷,但因朱子早亡,该书未经其一一是正者颇多,故著《书经参义》以纠正蔡传之误。其所纠正,计有经文错互篇简者二条,错分段落者
十二卷。明胡(1375-1463)撰。胡,字源洁,号洁庵,毗陵(今江苏省武进县)人。建文庚辰年(1400)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出身世医之家,自幼受家学熏陶,广涉历代医书。搜寻古今秘要良方,取其简易效验
一卷。明朱象衡编。朱象衡字朗初。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生卒年及事迹皆不详。此书专为推衍徐渭《笔元要旨》而作。其中多述丰坊之语。华亭人唐文献为此书作序。后朱象衡自跋云:“余性稍慧,于法书名迹辨之不爽毫发
不分卷,清嵇志文纂。嵇志文(?——1896)字庚楼,浙江德清县人。由监生报捐从九品,指分四川,洊保候补知县。光绪元年(1875)加捐同知衔接管拉里粮务,随后调裹塘。光绪十二年(1886)驻藏大臣文硕奏
三百八十卷。清陈思编,陈世隆补。陈思著有《宝刻丛编》、陈世隆著有《北轩笔记》。二人生卒及生平均不详。此编所录宋人诗集始于杨亿,终于潘音,共百五十七家。有绍定三年魏了翁序及清朱彝尊二跋。了翁序乃为《宝刻
一卷。清汪中(1744一1794)撰。汪中字容甫,江苏江都(今扬州市)人,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诸生。七岁而孤,家贫不能上学,母亲邹氏授以小学、四子书。稍长,入书店当学徒,因此遍读经史百家,于是成为
一卷。清田万选撰。万选字一青,山西阳城人。是书于古今切字调声之法,约繁就简,减三十六字母为二十母,立韵二十八类。以字母为经、以韵为纬、立复读韵调声指掌二图,一掌以辨二十母、一掌以辨四声,盖经以读韵而立
一卷。清刘逢禄(详见《尚书今古文集解》)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东汉何休《春秋左氏膏肓》十卷,又有服虔《膏肓释疴》十卷。郑玄著有《箴膏肓》对何休进行驳难。今服郑之书已佚。郑玄《箴膏肓》尚存二十余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