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慧琳一切经音义

慧琳一切经音义

一百卷。唐代释慧琳(737-820)撰。慧琳,俗姓裴,疏勒国人,幼习儒学,出家后住京师西明寺,师事不空三藏,对印度的声明、中国的训诂,都有深入的研究。在以往各家音义基础上,他更根据《韵英》、《考声》、《切韵》等以释音,根据《说文》、《字林》、《玉篇》、《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等以释义,兼采一般经史百家学说,以佛意为标准详加考定,于唐贞元四年(788)至唐元和五年(810),历时二十三年撰成《一切经音义》一百卷。《慧琳一切经音义》一书,亦称《一切经音义》,是为经典文字音义的注释之作。它将佛典中读音与解义较难的字一一录出,详加音训。并对新旧音译的名词一一考正梵音。所释以《开元释教录》入藏之籍为主,兼采西明寺所藏经,始于《大般若经》,终于《护命法》,总共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余卷,约六十万言。凡玄应、慧苑、云公、基师等旧音可用的则用,余则自撰。用旧音处,也往往加以删补改订,非前后诸家音义所能及。《一切经音义》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其学术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慧琳注经,以汉儒小学家以字音释字义的原则,使人由普通义而明其理。改正了以往直译或意译佛经所存的讹略、笔受“妄益偏旁,率情用字”,书写中存在的增减点画造成的“真俗并失”,“句味兼差”,以及传抄错误。从而使唐开元入藏的佛经,得此书之助,大都可以理解,为佛教义学做出了贡献。第二、在文字学方面,慧琳《一切经音义》为增补订正旧音、旧字做出了贡献。第三,在音韵学方面,慧琳《音义》所引《说文解字》,则保存了古音,可为研究古韵和音读者之助。《一切经音义》在国内早已失传,自清光绪初年复得之于日本。其学术价值一是后人用来辑佚,二是用来考史。不足之处是,也有把古字误为俗字的,讹字也有没纠正的,也有因失检而自错乱的。但此书仍不失为佛教文籍中的重要之作。现见载版本有日本东狮谷白莲社本。

猜你喜欢

  • 韵补正

    一卷。清顾炎武撰。顾氏生平见“日知录”。顾氏认为考古之功,实始于吴棫,其所著《韵补》,合者半,否者半,因取而注之。其自序称才老多学而识矣,然未能一以贯之,故一字而数叶,若是之纷纷也。《四库全书提要》云

  • 东林书院志

    二十二卷。清高隆等辑,许献重修。高隆,无锡人。明代震撼朝廷的东林党,其发源地即无锡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志自明万历始,迄清雍正止,共有四位作者,但传世甚少。志创始者刘元珍,其书成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

  • 孔氏说经五稿五种

    三十六卷;附《经说未竟稿》 一卷。清孔广林撰。孔广林,生卒年不详,字丛伯,号幼髯,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八代孙,孔继汾之子,孔广森之兄。廪贡生,官至刑部主事。此书为研究《周礼》、《仪礼》和《礼记》之书。

  • 祚翰吟庵经学谭

    一卷。近人常赞春撰。赞春籍贯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论述了自汉以来,儒学的发展变化。共分为七个阶段,并概括出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弊病。谓汉代重师承,其弊是“拘”;魏晋至唐,谈玄之风间杂异议,其弊是“杂”;

  • 黔史

    四卷。清犹法贤撰。犹法贤,字心鲁,别字西樵,贵州人,生卒年不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副贡考生,以教谕卒官。《黔史》是一部编年体的贵州地方史,记叙了自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至清代嘉庆年间

  • 濮川诗抄

    三十五卷。不著编者姓名。据张宏范《霁阳集》后有陈春宇跋,称从祖谨学公选刻濮川诗钞,而陈光裕《荻书楼稿》前题谨堂集,则是编应为陈光裕所辑。凡三十五卷,辑入诗人二十九家。包括:计濮淙《澹轩集》一卷、沈机《

  • 礼记解尚书

    一卷。清范士增纂辑。此卷以《礼记》成句解释《尚书》,如以“过则称已”解释“负罪引慝”;以“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解释“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制国用”解释“底慎财赋咸则三坏成赋中邦”;以“军法

  • 抱碧斋诗

    ① 四卷。《词》一卷。清储国钧(约康熙、乾隆年间在世)撰。储国钧字长源,江苏宜兴人。他博览强记,能文章。尤喜为诗,科场屡试不第,乃浪游山水。晚年复精词律。有《一壑风烟集》、《抱碧斋集》等。是书内容卷一

  • 待清遗稿

    二卷。宋潘音(1270-1355)撰。潘音字声甫,浙江天台人。自咸淳之末,遭逢世乱,即隐居不仕,题所居曰“待清轩”。入元以后,仍隐遁以终。其集旧无传本。明嘉靖间,其后人从败簏中得遗稿,属徐云卿校定而序

  • 振鹭集

    一卷。明陈镐编。会稽(今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弘治十六年(1503),孔子六十二代孙袭封衍圣公孔闻韶入觐京师,事毕将还,朝臣咸赋诗赠行。馆阁自大学士刘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