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将斋法帖
六卷。刻者不著姓名。卷首有“得将斋法帖”卷次等,卷尾有“皇庆二年”(1314)摹勒等字样,均为篆书。“皇庆”是元代仁宗的年号,而丛帖盛刻于宋代,元代极少;况该帖所选书迹皆明代各帖中所有,而明帖中常见误摹之处,该帖却没有,因此,有人据六卷中书迹的选择与摹刻怀疑该帖为清康熙以后刻成,因元代帖少见而妄造“皇庆二年”,以欺后人。该帖摹勒相当精湛,非一般书帖可比,可惜刻者未著姓名,又滥加年号,故归入伪帖。
六卷。刻者不著姓名。卷首有“得将斋法帖”卷次等,卷尾有“皇庆二年”(1314)摹勒等字样,均为篆书。“皇庆”是元代仁宗的年号,而丛帖盛刻于宋代,元代极少;况该帖所选书迹皆明代各帖中所有,而明帖中常见误摹之处,该帖却没有,因此,有人据六卷中书迹的选择与摹刻怀疑该帖为清康熙以后刻成,因元代帖少见而妄造“皇庆二年”,以欺后人。该帖摹勒相当精湛,非一般书帖可比,可惜刻者未著姓名,又滥加年号,故归入伪帖。
十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是书依李焘《说文五音韵谱》以始东终甲为次,故分卷亦依李焘之数。每卷补遗,附于卷末,不另为卷。卷末另附《汉书》古字及音义异同诸字,与全书正文并不相干。没有凡例,惟开卷署曰:“《说文
十六卷。元王旭(生卒年不详)撰。旭字景初。东平(今属山东)人。《山东通志》称“旭与同郡王构、永平王磐俱以文章名世,天下号为三王。游历天下,终生未仕。”《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其诗随意抒写,不屑于雕章琢
三十卷,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开元十年(722),中书舍人陆坚奉诏撰修《六典》,唐玄宗手写白麻纸六条,为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令以类相从,由丽正修书院总其事。开元十三年,丽正院改名集
二卷。英国田大里(详见《声学》)撰。比利时金楷理(生卒年不详)口译,赵元益(详见《数学理》)笔述。金楷理,耶稣会传教士,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翻译馆后,曾延请他到馆翻译西方著作,后为上海道置通事。赵元益,光
二卷。清崔述(1740-1816)撰。崔述字武承,号东壁,大名(今属河北)人,曾官任福建罗源、上杭等县知县。崔氏博览群书,以群经的传记注疏往往与经文有异,故从怀疑而辨伪、考信,认为传注不可尽信,考辨先
二卷。清代陈乔枞撰。齐诗由辕固生传至夏侯始昌,开始被用来推演阴阳、预言灾祸。再传给翼奉。翼奉学说如同由田何三传到孟喜后的《易》学一样,成为阴阳术之一。齐诗除用来阐发儒家五性、六情等常理外,还专门以四始
四卷。清叶燮(详见《江南星野辨》)撰。是书为论诗之语。分内篇外篇,又各分上下。其内篇为诗歌理论,论述了“数千年诗之正变、盛衰之所以然”。其上卷注源流正变,即诗之历史变迁,以为“源流、本末、正变、盛衰,
二卷。清归庄撰。归庄(1613-1673),一名祚明,字尔礼,号桓轩,昆山(今属江苏)人。归有光曾孙,善书画,能诗能文,著有《万古愁》,文集已佚,后人辑作《归玄恭遗著》、《归玄恭文续钞》,又有《归庄手
二卷。清赵大镛(详见《四书集注管窥》)编辑。《朱子集注》于事迹、名数多致忽略,金仁山为作考证补其未备,宜与集注相辅而行。大镛撰《四书集注管窥》之后,复就考证采其尤要者刊为是本,以备读《朱子集注》者取求
十一卷。清王闿运(1833-1916)撰。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为曾国藩幕僚。后讲学蜀、湘、赣等地,历掌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清末授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