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广西通志辑要

广西通志辑要

十七卷首一卷,清苏宗经、羊复礼、夏敬颐辑。苏宗经,字是程,号文庵,广西玉林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任梧州府学教授、国子监监丞,好读书,著有《读史管见》、《监史精华》、《明史漏约》、《名宦百咏》等。羊复礼,浙江海盐人,光绪间知府,所纂《镇安府志》,称广西各府志之首,还著有《海昌丛载》。夏敬颐,江西新建人,曾任玉林州知州、百色厅同知、浔州府及桂林府知府。道光二十五年(1845),苏宗经鉴于谢启昆的《广西通志》二百八十卷,卷帙浩繁难于披览,遂变其体例,析其条目,将原文辑成三卷,四十余万字,悉从简要,稽考不烦。其书以地统目,按省总及各府分册,分为:分野、沿革、疆域、山川、城池、职官、学校、赋税、宦绩、谪宦、人物、流寓、胜迹、关隘、祠庙十五目,每府之前绘以舆图,共一百三十二幅。成书后未及付梓,殁后只存稿本。光绪间其子苏器之携稿北上,谋求刊刻,未果。光绪十四年(1888)广西布政使马丕瑶,将其稿刊刻,并委羊复礼增补,搜辑刘长佑等纂修《昭忠录》、《平桂纪略》、《股匪总录》、《堂匪总录》、《广西道里表》等书,排纂成帙,附刊于后,这些书均记道光、咸丰以后之事,经羊复礼增辑厘正,共十七卷首一卷。比苏宗经辑本增艺文、水利、兵制、金石四目,共十九目。将道光至光绪间的时事变迁,郡县变制沿革、疆域学校赋税经政的因革损益,分门汇添于各条之下,注“增辑”二字,将一百三十二幅图分列于各府州之首。卷首序言、凡例、目录一卷。于光绪十五年(1889)成书,同年十月开雕。刊刻竣工,羊复礼无暇校对,光绪十六年(1890)升任广西巡抚的马丕瑶命夏敬颐稽考重加厘订,增百色直辖厅、归顺直隶州二卷,名“续刻”,共十八卷。该书是嘉庆《广西通志》的辑本,不但保存谢启昆《广西通志》的主要内容,增添嘉庆至光绪期间的史料,其中人物、兵制增补较多。其书评价较高,纲举目张,条分缕析,简而能赅,卷帙无多而贯串靡遗,亦称善本。此后至今,广西未有续修通志。此书最早的版本是光绪十六年(1890)桂林唐九如堂刊刻本,此后未有重版。1976年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刻本影印本。广西桂林图书馆藏苏宗经后人苏玉霖精抄本,缺卷一。

猜你喜欢

  • 六艺论疏证

    一卷。皮锡瑞(1850-1908)撰。锡瑞字鹿门,善化(今湖南长沙)人,清代经学家。光绪壬午(1882)举人,曾主讲湖南龙潭书院、江西经训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赞成变法维新,受到顽固派弹劾

  • 林文忠公遗集

    四种,四十一卷。清林则徐(1785-1850)撰。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嘉庆年间进士,任东河河道总督及江苏巡抚时,曾治黄及兴修水利。道光十八年(1838),在湖广总督任内,禁止鸦片,卓著

  • 古文孝经述义

    一卷。隋刘炫(约546-约613)撰。清马国翰辑。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隋代经学家。与刘焯同以经学名世,时称“二刘”。著有《尚书述义》、《毛诗述义》、《孝经述义》、《春秋左氏传述义

  • 普门医品附医品补遗

    四十八卷。明王化贞(生卒年不详)撰。王化贞字元起,号肖乾,诸城(今属山东)人。万历年进士,历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王氏素好医学,曾著《产鉴书》、《痘疹》等书。此书成于崇祯元年(1628),为王

  • 梅叟问评

    四卷。清郝培元(生平不详)撰。是编乃论巩固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的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及家庭中对晚辈的礼法教育。有清嘉庆至光绪间《郝氏遗书》本,《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著录。

  • 政学录

    五卷。清郑端撰。郑端,字司直,直隶枣强(今属河北)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江南巡抚。本书仿吕坤《明职》体例、内容而作。主要记述清代中央及地方各级机构的职掌、法规,以备各级官员参考采用。所列

  • 晓春阁诗集

    一卷。清尤澹仙撰。尤澹仙,生卒年不详,字素兰,号寄湘女史,江苏长州(今苏州)人,清代诗人。此书为《吴中十子诗钞》之一。卷首题有:“林屋山人任兆麟心斋阅定,清溪内史张允滋选”字样,有任兆麟及沈持玉女士所

  • 图绘宝鉴

    五卷。附《图绘宝鉴续编》一卷。元夏文彦(生卒年不详)撰。夏文彦,字士良,号兰渚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居松江(今属上海市)。夏氏嗜古精于绘事,为杨维桢所称。据陶宗仪《辍耕录》曰,其家多藏古物,罕有其

  • 春秋世论

    五卷。清王夫之(详见《周易稗疏》)撰。该书对春秋时期合离之势、盛衰之迹进行评论,总结历史经验,往往有感而发。作者自序称该书“本王道之通塞,堙邪说之利害,旁引兵略,画地形,订国是”,实际上是借春秋史事,

  • 莲峰志

    五卷。明王夫之撰。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晚居衡阳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崇祯举人。明亡隐居读书。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占衡阳时,投入抗清斗争,次年参加桂王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