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书正义

尚书正义

二十卷。唐孔颖达(详见《周易正义》)等奉敕撰。《尚书正义》又称《尚书注疏》。《尚书》系上古典章文献之汇编,原只称《书》,战国后儒家尊称之为《书经》,西汉之后始用今名,以其为上古之书,故称(“尚”通“上”)。《尚书》原有百篇,经始皇焚书及秦末战乱,不少篇什亡佚。时至汉代,《尚书》分为今、古文两种,由汉儒伏生所传《尚书》二十九篇,系由当时通行文字(隶书)书写而成,因称今文《尚书》,亦称伏生本;武帝年间,自孔子故宅壁中得《尚书》四十五篇,系用古文字书写而成,因称古文《尚书》,亦称孔壁本。汉代传授今文《尚书》者,称为今文学家;传授古文《尚书》者,称为古文学家。今、古文学家各守家法,门户森严,终于形成《尚书》今、古文之争。今文学派研治《尚书》,重在阐释微言大义,解说烦琐;古文学派则重在文字训诂、考订名物典制。西汉时期,今文《尚书》长期立于学官,今文学派占统治地位;经刘歆提倡,杜林、贾逵、马融等相继努力,至东汉时期,古文《尚书》在学术界之优势基本确立。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马融、郑玄兼通今、古文《尚书》,并为古文《尚书》作注,终使今、古文《尚书》学达到统一。西晋永嘉之乱(311)后,今、古文《尚书》相继亡佚。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一作梅颐)献《孔传古文尚书》于朝,其书分四十六卷,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内容大致同于伏生所传今文《尚书》,后世称为“今文”。另多出二十五篇,后世称作“古文”,亦称“晚书”。《孔传古文尚书》出现不久,便立于学官,自东晋至隋唐,学者笃信此书即孔壁古文《尚书》,于孔安国传亦坚信不疑。直至宋代,吴棫撰《书裨传》始疑其伪,朱熹亦赞成吴说(见《朱子全书》、《朱子语类》)。明代梅鷟撰《尚书考异》,寻出晚书作伪破绽颇多。在此基础上,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潜研《尚书》三十余年,著成《古文尚书疏证》,胪列晚书及孔传作伪证据凡一百二十八条,确定晚书及孔传均系伪作。至于伪孔传出自谁手,迄今尚无定论,大约为魏、晋间人之依托。晚书系魏、晋间学者裒集《尚书》佚文,并参考《汲冢竹书》有关文献纂辑而成,虽非孔壁古文,亦非向壁虚造,史料价值颇高。孔传虽系伪作,以其去古未远,经文大量古词古义、名物典制赖之而明,又因伪孔传得以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故较汉人传注更为精审,时至今日,研治《尚书》,孔传仍不可不读。唐贞观初年,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奉敕撰《尚书》义训百余篇,称为《义赞》,太宗诏改为《正义》。在此之前,为《孔传古文尚书》作义疏者有六家,即蔡大宝、巢猗、费甝、顾彪、刘焯、刘炫。各家义疏旨趣多或因循,诠释注文义皆浅略,唯刘焯、刘炫最为详雅。颖达等人以《孔传古文尚书》为底本,以二刘义疏为基础,博采前人说解,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撰成此书。此书初稿完成之后,马嘉运尝驳正其失,高宗永徽中,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等复加以增损,始定稿刊行。此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阐释经文大义;二,疏证伪孔传。其体例为首列经文,大字;下出孔传,双行小字;下附陆德明《释文》,《释文》与孔传之间,以“◎”为标识。正义部分接《释文》下,用“疏”字标识,大字;正义先阐释经文大义,后疏证孔传,皆双行小字。此书搜罗宏富,考订详赡,于经义多所发明,于孔传多所发挥,为唐代以前《尚书》研究之代表作。后人研治《尚书》,取于此书者颇多,此书至今仍为研治《尚书》者重要参考书目之一。此书于孔传疏漏多所回护,说解亦嫌繁冗,是其缺憾。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撰《尚书注疏校勘记》,于此书传写中出现之讹误多所订正,可供参考。现存版本有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另有元刻明修本、明万历十五年(1587)刻《十三经注疏》本、清乾隆武英殿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十三经注疏》影印本。此外尚有多种版本,详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猜你喜欢

  • 张叔未藏金石文字

    二卷。清张廷济撰。张廷济(1768-1848),字叔未,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嘉庆三年(1798)解元。除本书外,还有《清仪阁金石题跋》等著作。此书二卷,系张廷济所藏之拓本。生前未成书。拓本后归四会(

  • 读通鉴纲目札记

    二十卷。清章邦元撰。邦元字午峰,一字伯善,号悛生,安徽铜陵人。诸生。该书以朱子纲目及金氏前编、商辂后编为基础,有所论断,随笔札记。探经义,按时势,不作附会迂腐之谈。指出世道人心之消长所系,一代规章制度

  • 周易古本

    一卷。明华兆登编。华兆登,江苏无锡人。该书成于万历中,系考订《周易》古本篇目之作。将《周易》卦辞和爻辞各分上下而成四篇,又以《象传》、《彖传》、《爻传》、《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

  • 清秘述闻补

    二卷。清钱嘉福(详见《清秘述闻续》)撰。作者曾据《清秘述闻》体例编成《清秘述闻续》一书。后因宗室乡会试题目及首名,以及奉天府府丞例兼学政事,为《清秘述闻》所未载,故合王家相(详见《清秘述闻续》)等所辑

  • 重学浅说

    一卷。英国伟烈亚力(详见《几何原本》)口译,长洲王韬笔述。《重学浅说》一卷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重学原始,即简述重学的产生和发展经过;后半部分为重学总论。这部分内容与艾约瑟、李善兰译本《重学》的首卷

  • 姑溪词

    一卷。宋李之仪(1038-1117)撰。李之仪生平详见《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辞目。《书录解题》载《姑溪词》一卷。本书为毛晋所刊,凡四十调,共八十八阕。之仪以尺牍擅名,而其词亦工,小令尤清婉

  • 督蜀疏草

    十二卷。朱燮元撰。朱燮元(1566-1638),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懋和,号衡岳。万历壬辰(1592)进士,由大理寺评事历官四川布政使。天启元年(1621),以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及贵州水西土目

  • 应山县志

    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宗元、朱荣实、周道源修,吴天锡等纂。刘宗元,字善长,河南商邱人,官应山知县。朱荣实,字秋园,安徽泾县人,举人。周道源,字镇廷,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区)人,举人,二人先后继

  • 潜沧四书解

    一卷。清佘一元撰。一元字占一,号潜沧,山海卫(今河北山海关)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顺从陈龙正,著有《潜沧集》七卷。《潜沧四书解》一书大都推衍师说,往往翻新于旧解之外。如谓《

  • 顽石庐经说

    十卷。清徐养原(1758-1825)撰。养原字新田,号饴庵,浙江德清(今德清县)人,经学家。精于三礼,宗郑玄之说而多所发明,兼通六书、古音、历算、舆地、氏族之学。阮元任浙江巡抚,延请他校正《仪礼》。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