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少室山房笔丛

少室山房笔丛

正集 三十二卷、续集十六卷。明胡应麟(1551-1602)撰。胡应麟,字元端,后更字明瑞,号石羊生,又号少室山人,兰溪(今属浙江)人。万历四年举人,后久试进士不第,遂筑室山中,以读书著述为业。因附王世贞而得名。此书是胡应麟汇辑他的考据杂说而成,分正续二集,书凡十二种:《经籍会通》四卷,述古籍的撰著与存亡聚散;《古书占毕》六卷,论史书,评史事;《九流绪论》三卷,论诸子百家的源流与得失;《四部正伪》四卷,辨订古代伪书;《三坟补逸》二卷,专论《竹书纪年》、《逸周书》、《穆天子传》三书,以补《三坟》之阙;《二酉缀遗》三卷,皆采录小说家言;《华阳博议》二卷,杂述古人博闻强记的故事;《庄岳委谈》二卷,论述杂事,以纠正俗说的附会;《玉壶遐览》四卷,皆论道经与方士之言;《双树幻钞》三卷,皆论佛经与释氏之说;续集《丹铅新录》八卷和《艺林学山》八卷,则专为驳杨慎之《丹铅余录》、《艺林伐山》等书之说而作。每一题目的卷首,都有小序,概述本题的内容和主论宗旨。内容以考据为主,征引典籍极为丰富,议论亦多高明,为研究古籍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料和见解。其《四部正伪》把古籍中的伪书析为若干种,各加辨订,相当详尽;后人研究伪书,常用其说。书内论述古典小说、传奇、杂剧的部分,尤有参考价值,为人所重。如概括小说家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使纷纭复杂的古代笔记,大致有类可归,深为人所称道。其论六朝志怪与唐传奇的不同说:“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讹舛,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这里将志怪定为记录传闻,传寄定为有意创作,后人谈论小说,常征引此文。其《庄岳委谈》内论词典、戏剧的条目颇多,于研究文学史很有参考作用。偶释语词,亦不见于他书。如谓元人称秀才为“细酸”,引《倩女离魂》首摺“末扮细酸为王文举”一句为证,即为今人辑戏曲语词诸书所未列入。但书中亦有考辨失实、征引错误之处,此在所难免。有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刻本,清光绪广雅书局刻本(此为通行本),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校点本。

猜你喜欢

  • 刊定尚书古今文注

    二十卷。清丁宝桢(1820——1886年)刊定。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卒谥文诚,有《丁文诚公奏稿》等。此书卷首有丁宝桢自序,卷中题孙星衍撰注,大概是就孙星衍的《尚

  • 钦定续通志

    五百二十七卷。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奉敕撰。该书较郑樵《通志》,纪、传、谱略,增订者有三:一是在大抵仍《通志》原文的基础上,于列传因诸史旧文标题错互时有所改窜,体例自相矛盾之处参考异同,折衷沿革

  • 玩易意见

    二卷。明王恕(1416-1508)撰。恕字宗贯,号介庵,谥端毅,为明代理学家,为学朴实,大抵推之实施而以于心为安者为足。陕西三原人。正统十三年(1458)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明史》有传。王恕于弘治十

  • 直隶沣州志

    二十八卷,首三卷,清安佩莲修,孙祚泰等纂。安佩莲,字玉青,贵定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曾任沣州知州。孙祚泰,字文冈,沣州人,举人,曾任宁远县训导。沣之得名,肇于《禹贡》,置州则自西魏始。由是为郡

  • 魏石经春秋残字

    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清马国翰辑。按,《隋志》有三字石经《春秋》三卷的记载,其注又有梁有十二卷的记载。《唐志》则有三字石经《左传》古篆十二卷的记载。国翰认为《唐志》标题多出于臆测。但据王国维所考,

  • 论语大学偶记

    一卷。清汪德钺撰。德钺有《周易偶记》。是书敷畅朱义,颇有新得,其说《论语》谓朱论以“效”与“觉”释“学”字,后人或肆诋病,德钺据《易》与《白虎通》证之。说《大学》一篇,自“诚意”以至“平天下”皆从发处

  • 赏雨茅屋外集

    二卷。清曾燠(1760-1831)撰。曾燠,字庶蕃,号宾谷,江西南城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两淮监运使。曾燠工诗文,诗精转华妙,文仿六朝初唐。著有《赏雨茅屋诗集》、《赏雨茅屋外集》,即《骈体文》、《国朝

  • 石林诗话

    一卷。宋叶梦得(1077-1148)(详见《石林春秋传》)撰。是书为宋代诗论著作。约成书于南渡前后。在体例上承袭旧制,以纪事为主,兼以议论和考证。同时,又辑录了众多的诗坛轶事,几乎涉及了北宋所有的知名

  • 忍经

    一卷。元吴亮(生卒年不详)辑。吴亮字明卿,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卷首冯寅序,称吴亮精于经术史事,至元三十年(1293)解海运元幕之任,恬淡自居,于纂述《历代帝王世系》之暇,思其平生行

  • 读说文证疑

    一卷。清陈诗庭(生卒年不详)撰。诗庭字画生,号妙士,嘉定(今上海市)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授知县,不就。是书于《说文》不可解说之处,则引群书以求确解。如“莍茮徽实,裹如表”者,“裹如表”不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