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宣德鼎彝谱

宣德鼎彝谱

八卷。明吕震等撰。吕震,字克声,临潼(今陕西临潼县)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年间入太学,永乐年间任礼部员外郎,宣德年间任礼部尚书。为人奸险佞谀,不识大体,但精力充沛,记忆超人。著有《宣德鼎彝谱》。是书为奉明宣宗之命而编撰。书前有华益殿大学士杨荣序,书后有嘉靖甲午年间文彭跋。卷一至卷二,主要记载当时所奉皇帝命令的情况,以及礼部呈进图式和工部请议物料诸疏;卷三,主要记载工部请给物料疏,礼、工二部议南北郊至武学、武成二殿及历代从祀名将所设鼎彝名目;卷四,主要记载太庙内府宫殿所设鼎彝名目:卷五,主要记载皇帝赐予两京衙门、天下名胜鼎彝名目;卷六至卷八,主要详释新铸各种鼎彝名义及款式,辨析极精,为后世考古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后附项元汴《宣炉博论》一篇。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山人,生卒年及籍贯均不详。工绘画,精于鉴赏,家中所收藏的书法、名画极一时之盛,以天籁阁项墨林印记识之。所撰《宣炉博论》主要论述宣炉所铸鼎彝之妙,如何考证、识别宣炉鼎彝的真伪等。现存有《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姚若有《钞足本》二十卷、钱锡之刊本、聚珍板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

猜你喜欢

  • 考察日本学校记

    十六卷。清李宗棠(生卒年不详)撰。李宗堂安徽颍州人,官至山西候补道。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宗棠受安徽抚臣之命赴日考察教育,《考察日本学校记》即为此次考察之结果。书前有李氏自序,云近三十年日本屹然独

  • 四书会通

    十一卷。清吴楚椿撰。是书分《学庸会通》、《论语会通》、《孟子会通》。《学庸会通》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所刊,《论语会通》、《孟子会通》俱是抄本。卷首有楚椿自序。《大学》独有总论,其书荟萃群注,不标

  • 虚字韵薮

    五卷。清潘维城撰。维城字阆如,江苏吴县人。从同里夏文焘游,又从李锐学,为钱大昕再传弟子。尚著《论语古注集笺》。是书自序略云:律赋莫重于押官韵,官韵莫难于叶虚字。虚字不稳,通篇俱为减色。非平日熟于虚字韵

  • 汉魏名家

    不分卷。明汪士贤(生卒年不详)编。汪士贤,安徽徽州(今歙县等地)人。此编所录,自汉董仲舒迄周庾信,凡二十二集。刊于万历中,在张溥《汉魏百三名家集》之前,而与张燮七十二家互相出入。卷中又题有吕兆僖、焦竑

  • 读易汉学私记

    一卷。清陈寿熊撰。惠栋曾著《易汉学》,论述汉儒说易源流,但作者认为惠氏著作于汉学源流方面虽略具规模,但考证实疏。于是作此书以补正之。比如惠氏认为朱子解释《周易参同契》中的“二用”即用九用六是错误的,而

  • 皇书帝佚

    无卷数。明蒋轶凡(生卒年不详)编。蒋轶凡,字季超,诸暨(今属浙江省)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首载《伪三坟》和《乾坤凿度》,称之为“皇书”;其次载有《中天佚典》,伪托为五帝之言,因此称之为“帝佚”。书首有

  • 茹茶轩文集

    十一卷。清张锡恭(生卒年不详。)撰。张锡恭上海娄县(今松江)人。著有《丧服郑氏学》。此编分十一卷,收文一百六十篇。其中修礼刍议二十篇、释服三十八篇,其它包括赋、议、考、辨、解、说、论、述、赞等。有民国

  • 琴海集

    二卷。清陈玉邻撰。玉邻为乾隆嘉庆时代人,字樾斋,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生卒及事迹均不详。平生仅有此诗集。是书无目,其内容上卷辑诗作《效古》九首、《田家杂述》五首、《五月五日从兄绵生从弟兰言宗子振于卤庄

  • 学诗毛郑异同签

    二十二卷,附一卷。清张汝霖撰。汝霖字宰眉,江西武宁人。生平不详。书前有作者嘉庆二十四年(1819)自序,则其书成当在此时。自序称其尝从家训之余,侧企汉儒之学,谨辑其素所请业,与讲课间问辩之作,为毛郑发

  • 十三经提纲

    十三卷。唐文治撰。唐文治(1865-1954)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清进士,官户部主事、商部左丞、农工商部左侍郎署尚书。长期从事教育,晚年主讲于国学专修馆。著有《尚书大义》、《诗经大义》、《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