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宜都县志

宜都县志

①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显功纂修。刘显功,字允公,汉军镶黄旗人,荫生,康熙三十四年(1695)官宜都知县。宜都县志创始于明成化间教谕赵友,续修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县经世文,其书已久不传。刘显功莅位,得康熙初年知县叶代生搜罗旧乘钞本数页,借作准绳,重加厘订。《宜都县志》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分舆图志、经制志、水利志、民卫志、风土志、封建志、秩官志、选举志、人物志、事变志、艺文志十二纲。此志自残篇断简中,补旧增新,以存典籍。此志提纲挈目,有条不紊,在清初方志中是较完善之作。惜此志将星野列舆图志内,以备精于天官者采择,然所列星文及诸家异同,皆古楚南郡荆州之地,府志已详载,不必宜都县志重述。又秩官志列宋知县姚涣,《宋史》列传载姚涣知峡州时,平反宜都冤狱一事,并非官宜都,此考核未详。所选艺文,仅学田、清江书院、虎脑背镇社学碑记三篇,山水记一篇,此外有关一县政教者,皆弃而不录,而诗章载近百首,并将李白、杜甫荆门虎牙等作置于之前,未免详略失宜。有咸丰九年(1859)刻本。② 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崔培元修,龚绍仁纂。龚绍仁,字九曾,湖北监利、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官户部主事。宜都县志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刘显功纂修后,咸丰九年(1859)知县徐有年校仇重刊,此后一百六七十年无增修,典章文物缺而未备。崔培元、朱甘霖先后任知县,为此深忧,适湖北纂修通志,檄取邑乘,乃延龚绍仁秉笔纂修,告成。《宜都县志》同治六年(1867)刻本。共四卷,分地理志、营建志、政教志、人物志。方志学,自陆献清《康熙灵寿志》后,洪亮吉、章学诚等斟酌损益,体例大备。此志未仿效而独创一例,仅分四纲,以致每纲所统之目,简难御繁。如藩封一目,本为人物之一,不列于人物,而附地理志中沿革之后,未恰当。艺文只载著述,采汉唐艺文经籍志例,而列于人物志中也未当。旧志职官列蜀汉张飞至宋姚涣等十七人,皆郡守之职非宜都县令,此志概予删除,颇得史法。又分野之说,论者纷如,毅然去之,较有见地。另去旧志八景图,增十六铺图,不但全县了如指掌,也足供地理学者参考。

猜你喜欢

  • 九宫山志

    十卷。清傅燮鼎撰。傅燮鼎,字铁椽,湖北崇阳人。九宫山跨吴楚境。其阳为江西武宁。阴为湖北通山。山上坦而凹,四峰五岭,周围环绕。明隆庆戊辰,崇阳王角峰撰《九宫山志》。明季版毁于兵乱。清顺治丙申至乾隆丁亥,

  • 诚斋诗话

    一卷。宋杨万里(详见《诚斋易传》)撰。是集题曰《诗话》,而论文之语乃多于诗,且记事与议论相杂,并无完整体系。所论诗文,近于江西诗派,谓之“以故为新,夺胎换骨”。论诗言“初学诗者,须学古人好语”;“诗家

  • 温经室游戏翰墨

    二十卷。清孔广林(生卒年不详)撰。孔广林,字幼髯,山东曲阜人。著名经学家孔广森之兄。孔广林一生敦朴好古,精研经学,著有《说经五稿》三十六卷,《仪礼·士冠礼》一卷,《通德遗书所见录》七十二卷。晚岁亲故凋

  • 孟子章句

    一卷。汉程曾撰。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汉建初三年(78)举孝廉,迁海西令。曾著《孟子章句》,不详卷数,此俱见于《后汉书·儒林传》。是书已佚于隋以前,故《隋书·经籍志》不著录。惟宋熙时子《

  • 今古学考

    二卷。廖平撰。有《尚书今文新义》一卷,详见“《尚书今文新义》条”。《今古学考》是廖平治经学的奠基之作。廖氏经学六变之初,始于《今古学考》,因此该书持论最为平正。全书大旨以《礼记·王制》一篇为根据,主《

  • 畏斋集

    六卷。元程端礼(1271-1345)撰。端礼字敬叔,号畏斋。鄞县(今属浙江)人。以荐为建平教谕,迁台州路教授。《四库全书》本自《永乐大典》辑出,得诗文百余篇,编为六卷。诗二卷,文四卷。其学以朱子为宗,

  • 周易解四书

    一卷。清范士增撰。士增字松崖,浙江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官至武都训导。是书用《周易》解四书,也有确不易者。如“君子周急不继富”,解为“称物平施”;“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解为“如通塞也”;“不怨天

  • 樊榭山房集外诗

    一卷。清厉鹗(1692-1752)撰。厉鹗(生平详见《樊榭山房文集》条)已著录。此集为《樊榭山房集外诗》。辑入的诗作有:《读史十首》、《永兴寺》、《徂徕山》,《题新修云林寺园为臣涛和尚作一百韵》,《古

  • 四念处

    四卷。隋代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条。此书依涅槃经四门,即生门,生不生门,不生生门,不生不生门。立藏通别圆四教。依四教述四念处义。每义各立一卷,共四卷。每卷开列三章,即一大意,二五停心

  • 茶史

    二卷。清刘源长撰。刘源长,字介祉,淮安(今江苏淮安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茶史》一书。是书卷端题名,自称为“八十翁”,由此可知此书为刘氏晚年而作。书的上卷,主要记载茶品;书的下卷主要记载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