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汇
十四卷。明梅膺祚(生卒年不详)撰。膺祚字诞生,宣城(今属安徽)人。是书为明代流行极广的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成书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其特点如下:一、按楷书形体把《说文》、《玉篇》、《类篇》等字书的五百多部首改并为二百一十四部首,再按笔画多少依地支顺序把二百一十四部首分为十二集,每部之内的字除去部首笔画不计外,也按余下的笔画多少排列,这在检字法上是一重大改革;二、每字之下先注读音,然后注解字义。以基本义、常用义列前,其他义列后,释义时列举古书中的例证,也采录一部分口语、俗语的意义,颇富有革新精神;三、收字以《洪武正韵》为主,并参照《说文解字》、《古今韵会》等书,收入属于经史的常用字,共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九字,凡属于怪僻的字一律不收,所以少于《篇海》、《集韵》约二万字,这个收字原则是正确的。全书正文凡十二卷(每集为一卷),另有首尾各一卷,内容丰富而实用。卷首领以梅氏之兄鼎祚之序,次为凡例,又次为目录,又次以“运笔”、“从古”、“遵时”、“古今通用”四题阐述写字的规范与正字法的原则,又次为检字。“运笔”之中排列各种结构的字七十多个,分别说明每字的笔顺,如“止”,先“”,后“”,并注明:“按篆作‘’,本三画,今依俗作‘止’。”“从古”、“遵时”、“古今通用”三者为正字法原则,梅氏认为写字以不背于古、不戾于今为好,凡今时通行的、笔画正规的可用,笔画不对的或过于从古的皆不宜用。检字是排列不易辨明部首的难检字,使读者按笔画寻检。卷末附以“辨似”、“醒误”及韵法的横图和直图。“辨似”列笔画形体差别很小、容易写错的字五百多个,如“刺”之与“剌”、“肓”之与“盲”之类,教人加以辨别,知其音义的不同。“醒误”排列坊间刻本常见错字四十多个,一一指出其错误。如:“本,‘本末’之本,从木从一;今误作‘本’,本,音叨,进趋也,又往来见貌,从大从十。“韵法”是帮助读者辨别四声、掌握反切的方法。是书为中国字典编纂法奠定了基础,后来张自烈作《正字通》、清代修《康熙字典》,都是按其体例编定的。其缺点是每字均注“叶音”,并把“叶音”与“又音”并列,随意牵合古今音,沿袭宋人的错误;引文仅举书名或篇名,出处不详,往往随意裁取,割裂上下文;释义也常有错误。明末此书广泛流行,增补、删节或袭用其书的很多,如《字汇补》、《会海字汇》、《玉堂字汇》、《同文字汇》、《文成字汇》等。是书有明刻本和清刻本。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各朝均曾刊刻。然而清代修《四库全书》,既著录仿其体例的《康熙字典》,又列出于是编的《正字通》于《存目》,而独弃是编未编,未免数典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