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是我国历史上最大一部官修丛书。乾隆年间,清王朝政治经济正臻全盛时期,学术研究也因朴学的兴盛而呈繁荣景象。大批学者遵循汉儒训诂方法研治古籍,深感有将古今著作汇为总集以便检阅之需要。而清高宗弘历又为了加强文化统治,欲寓禁于征以便因势利导,于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敕令设馆编修《四库全书》。于《四库全书》馆任职者360人,正总裁官有永瑢(高宗第六子)、永璇(高宗第八子)、永理(高宗第十一子)、刘统勋、刘纶、舒赫德、阿桂、于敏中等十六人,副总裁有梁国治、曹秀先、刘墉、金简等十人,总阅官有德保、周煌、庄存与等十五人,总纂官有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三人,总校官陆费墀一人,翰林院提调官有梦吉、祝德麟等二十二人,武英殿提调官有彭绍观等七人,总目协勘官有汪如藻等七人,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有刘校之,王尔烈、俞大猷、邵晋涵、戴震等三十九人,校办各省送到书纂修官有邹奕孝、姚鼐、翁方纲、朱筠等六人,以及黄签考证官二人、天文算学纂修官兼分校官三人,缮书处总校官四人,缮书处分校官一百七十九人,篆隶分校官王念孙、谢登隽二人,绘图分校官门应兆一人,督催官三人,翰林院收掌官二十人,缮书处收掌官三人,武英殿收掌官十四人,监造官三人。其中有许多人为当时之著名学者。《四库全书》选书来源主要有三,其一为内府藏本,明清以来内廷藏书甚多,且多佳本。其二从明《永乐大典》中录出,《永乐大典》收古书八千余种,但只有正副二部写本,正本已于明末毁佚,副本也于八国联军入侵时焚毁劫掠,所以《永乐大典》之书靠《四库全书》保存了一部分。其三为各省采进本及藏书家私人进献本,此类书占比重颇大,清政府并于征书过程中大量抽查、禁毁所谓有碍正统之著作,并曾兴起文字大狱多起。《四库全书》经近十年之群力经营,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始告完成。之后,又动员三千八百余人先后誊写七部,分藏于文渊阁(北京)、文溯阁(盛京)、文源阁(北京)、文津阁(承德)、文宗阁(镇江)、文汇阁(扬州)、文澜阁(杭州)。后来文汇阁、文宗阁藏稿毁于战火,文源阁藏稿也被英法侵略军焚毁,文澜阁也多散失,又经补钞得全。因《四库全书》卷帙浩繁,在清代除抽印部分著作为《武英殿聚珍丛书》外,一直未曾全部印行。民国二十三年(1934)商务印书馆又选印二百三十二种,名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其后台湾商务印书馆又续刊第二至十二集。1983-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才将运至台湾的七阁中最佳本文渊阁本全部影印,此部丛书才得公之于世。该书之优点:第一、该书是我国历史上收辑古代著作最多的大丛书,中国古代典籍赖此得以保存流传,内容包括学术文化各种门类,凡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以及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业、医药等无所不包。第二、该书在古籍整理方面,贡献颇大,所选著作不仅精选善本,且大都加以校勘,校勘者又多系专家,无论从版本还是从内容方面都作了大量订证补漏工作。附于全书之末的王太岳汇辑《四书全书考证》一百卷,是极好的证明。第三,该书在目录学方面可谓达四部之顶峰。全书按经史子集传统四部分类法编排,故称之“四库”。但在具体分类上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四部下又分四十四类,其中十五类又细分六十六属,各部各类各属分别以重要典籍为中心,收列有关著作,如经部环绕十三经,辅以解经、考订、辨伪、名物等有关经学著作;史部以二十四史为主干,旁及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之属,以及与史学有关的地理、职官、政书、史评之类著作。子部集部,也大体相似。第四,每种书前都附有对该书作者、内容版本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和考证,相当于书目解题及评价,后来纪昀汇辑成册(为求文体一致,转录时有增损润色),即是解题目录书《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提要对初读者有辨章学术指示深入研究之门径的作用。全书最大缺点有二,一是凡触清朝忌讳之著作,均遭禁毁抽改,不仅使许多重要著作亡佚,甚至收入著作也面目改变,非复原貌。另一是主持编修者囿于所谓正统思想,在学术上又坚持门户之见,诋毁进步或不同思想著作,轻视生产技术,蔑视小说戏曲等,遂使传统文化中一些重要方面的著作未被收录。例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许多著作多遭排斥,儒学中尊程朱而否定其他学派等,也有失公允。此外,《四库全书》也同其他书籍尤其是官修书一样,也存在其他方面的缺点错误。尽管如此,其整理和保存大量历史文献、典籍之功是不可抹杀的。《四库全书》除著录部分外,也另有只存书名之著作六千余种,九万余卷,此部分也可参见《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书介绍。另外,该书所收书籍种类、卷数,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七阁所存稿及后来的剩余几阁种,甚至《四库全书总目》记录数目,都不尽相同。文渊阁本今存36375册,连同《总目提要》(殿本)128册,《四库全书考证》72册,分架图8册,共计36583册,是现存诸阁本册数最多、保存较完好的一部。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时又逐本逐卷清查,对缺卷、缺页、误号及字迹模糊1320处均加注说明,部分缺页等又加以补正,可以说是该书最好底本。有1983年-1986年台湾省商务印书馆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刊行的缩印本。

猜你喜欢

  • 人道谱

    无卷数。清闵忠(生卒年不详)撰。闵忠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人。《人道谱》是闵忠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是仿刘宗周(著名哲学家)人谱之意而撰,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人之必要,即做人的宗旨。全书共分八

  • 古观室诗集

    五卷。吴士萱(1870-1932)撰。吴士萱字梦舟,号荫云,湖南长沙人。清光绪间诸生。士萱少以骈文驰名,偶尔赋诗。因有人曰“其诗不工”,士萱感奋,于是日夜研读古人诗作,学习清二百余年各诗家作品。由是遂

  • 二余堂丛书

    十二种,二十四卷。清师范编辑。师范字端人,一字荔扉,云南赵州(今云南下关市东)人,乾隆举人,官至望江知县。其人赋性拙直,文思敏捷,不修边幅,颇具名士风度,有《金华山樵集》。本丛书编于望江县任上,“二余

  • 溪堂丽宿集

    不分卷。著者生卒年仕履均不详。其书无序跋、无目录,杂撮诸书而成。书中首曰“昭明遗事”,撮拾《南史》、《梁书》数条而成。次曰“程氏家训”,署名宋程若庸所撰。又有“圣传要旨”,题曰宋本心、岷丽二先生著;“

  • 修史试笔

    二卷。清蓝鼎元(详见《平台纪略》)撰。记述从唐房玄龄、杜如晦到五代王朴36人事迹,并各缀以断论。蓝鼎元曾拟修《宋史》,而以此为试笔,故名。《四库全书》列于存目。

  • 唐韵辑本

    二卷,唐孙愐撰,清黄奭辑。孙愐生平见“唐韵”。黄氏所辑虽不丰,然与《唐韵》残卷比照分析,颇有助于了解《唐韵》梗概也。是编刊入《汉学堂丛书》,有清道光中甘泉黄氏刊光绪中印本。

  • 荣经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清贺泽、王琢修,张赵才纂。王琢,汉源人,曾知荣经县事。张赵才,邑人。荣经县志,明末创于邑令无锡张维斗,盖取宋子恭所辑者润色订正之,而于舆图、食货、风俗、官署、桥梁、官迹、选举、艺文诸目,

  • 塞程别记

    一卷。清余宷撰。余宷字同野,山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本书记载从北京出古北口至喀尔伦一千五百余里间各地风土、气侯、山川、草木之事。为研究清初地理较为有用的参考资料。有《昭代丛书》本、《小方壶斋舆

  • 玩易四道

    十四卷。清黄寅阶撰。黄寅阶字俣赓。南海人。曾官潮州惠来县训导。四道者即“系辞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全书卷一至卷十解上下经,卷十一至十三解各卦,十四卷为图说。作者

  • 大唐类要

    见《北堂书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