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声等子

四声等子

一卷。作者和成书年代尚无确考。元熊泽民《切韵指南序》云:“古有《四声等子》,为流传之正宗。”熊序写于至元丙子(1336年),既然是“古有”,则《四声等子》可能产生于元代以前;《四声等子序》有“近以《龙龛手鉴》重校”的话,证明《四声等子》成于《龙龛手鉴》之后,《龙龛手鉴》作于北宋至道三年(997年);由此推测,《四声等子》可能是南宋或南北宋之间的产物。而从它的内容来分析(如麻韵的三等字还没有变为后代的[ie],即没有分出《中原音韵》的车遮韵;支思韵也没有出现;齐微韵还没有单独分出等),它的撰作应在南宋时期(李新魁《汉语等韵学》)。《四声等子》在图式上沿袭了《韵镜》和《七音略》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却有很大变化,有脱离《切韵》系韵书的倾向,对语音变化有较充分的反映。在声母方面,它与《韵镜》、《七音略》相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二十三行,“帮”与“非”,“端”与“知”,“精”与“照”仍各并列为一行。但它没有采用《七音略》宫商等发音部位的名目;字母顺序与《七音略》也不完全相同,《七音略》的顺序是唇、舌、牙、齿、喉,《四声等子》的顺序是牙、舌、唇、齿、喉;《韵镜》喉音各母的顺序是影、晓、匣、喻,《四声等子》则是晓、匣、影、喻。《四声等子》的韵母系统与《韵镜》、《七音略》有重大差别。它对《切韵》的韵类进行较大合并,只列二十图。此书还将韵部归纳为十六摄,并标出十六摄的名称,即“通”、“止”、“遇”、“果”、“宕”、“曾”、“流”、“深”(内转)、“江”、“蟹”、“臻”、“山”、“效”、“假”、“梗”、“咸”(外转)。“所谓‘摄’者,盖即聚集尾音相同,元音相近之各韵为一类也。”(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摄”与图并不完全相合,有的一摄就是一图;有的一摄包括开合两图;有的一图包括两摄,某些摄的字附在其他摄所处的图内,情况是“江”附于“宕”、“梗”附于“曾”、“假”附于“果”,并于一图的两摄,读音比较接近,或可能已混同。《等子》韵图与韵摄的差异,说明“摄”的划分已与实际语音不合,所以才通过韵图进行调整。并两摄于一图与宋代实际语音是符合的,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说宋代汴洛文人的诗词用韵,宕摄与江摄通用;曾摄两韵已转入梗摄;两摄已通用不分;果假两摄已不分。《等子》的入声韵既承阳声韵,又承阴声韵,这是《七音略》“铎”“药”兼承阴阳的扩大和发展,说明当时入声韵尾已发生变化,可能已由收[-p]、[-t]、[-k]三种韵尾,变为[-k]、[-?]两种韵尾。在韵图的编制方式上,与早期韵图也有不同,《韵镜》、《七音略》都是先分声调,在声调之内再分四等;而《四声等子》及《切韵指南》则先分四等,然后再在等内分四声。《四声等子》对后代韵图有很大影响,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明袁子让说:“《四声等子》分母辨等,字学之神圣也。”元熊泽民说它“为流传之正宗”。是书有元刊本、明万历五年(1577年)崇德圆通庵僧如彩单刊本,另有文津阁本、《粤雅堂丛书》本、《咫进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等。一般认为《咫进斋丛书》本较好。

猜你喜欢

  • 余仁仲万卷堂穀梁传考异

    不分卷。清杨守敬(1839-1915)撰。守敬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今枝城)人。清末著名舆地学家、校勘学家。出生于世代商贾之家,勤学嗜书,十九年补诸生,同治元年(1862)举乡榜,屡试不第。

  • 春秋日食质疑

    一卷。清吴守一撰,守一字万先,安徽歙县人。《春秋》一书所载月、日,以杜预《长历》推算,错讹往往可见。此书推考岁差增减迟速,意在订正《春秋》有关日食发生日期的记载中不正确之处,书末还附“诗书日食考”两则

  • 胥台集

    二十卷。明袁袠(1502-1547)撰。袁袠生平详见《世纬》。是集又称《袁永之集》,凡二十卷。其中,诗文各十卷。初为其嗣子袁尊尼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所刊。万历十二年(1584)衡王府重刊本,改题

  • 书林余话

    二卷。叶德辉撰。叶德辉,详见《书林清话》。该书为《书林清话》刻成之后所作,此前所采宋、元、明人及近今诸儒笔记小说,涉于刻书之事,未得编次收入者;以及己所论述,为前书所遗者,略加条理,分为上、下两卷,故

  • 愿学编

    二卷。明胡缵宗(1480-1560)撰。胡缵宗初字孝思,后更字世甫,号可泉,自号鸟鼠山人,秦安(今属甘肃)人。正德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出为嘉定判官,迁知潼川,历吏部郎中、安广知府、右副都统御史、山东巡

  • 中国声韵学

    四编十五章。姜亮夫著。姜亮夫(1902-)原名寅清,以字行,云南昭通县人。1926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研究科,后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语言文字学。1928年起任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1935年至1

  • 春秋序题

    不分卷。明陈奇猷(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撰。奇猷字勇石,明河南杞县(今河南杞县)人。该书不见于朱彝尊《经义考》及各家书志。现存抄本,不分卷,共十册,钞本细字,白纸蓝行。每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书法

  • 尚书通典略

    二卷。清杨方达(详见《易经图说会通》)撰。《尚书通典略》专为考辨《尚书》典故而作。其书力主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非为伪作,认为马融、郑玄诸人皆未见真古文《尚书》而仅见汉成帝时张霸所献伪古文《尚书》。

  • 君臣

    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听所在。

  • 医经正本书

    一卷。宋程迥(已著录)撰。作者博通经史,著述甚多,此书系有感于邪说误人,为正世俗愚见而作。全书十四篇,首论唐、宋两朝医政,然后依次为论伤寒温病热病无传染之理;论五运六气感伤总名曰时气,亦无传染;论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