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

九十卷,拾遗十卷。明高棅(1350-1423)编。高棅福建长乐(今福建东南)人。一名廷礼,字彦秋,号漫士。永乐间,征为翰林待诏,开典籍。棅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啸台集》、《木天清气集》。此集共九十卷所录六百二十家,得诗共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体编次,五言古诗二十四卷,七言古诗十三卷(附长短句),五言绝句八卷(附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十卷,五言律诗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诗九卷(附七言排律)。此书编纂始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成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至洪武三十年(1398)又用六年时间编成《唐诗拾遗》十卷,搜增作者六十一人,诗九百五十四首,其体例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为大家、为名家、为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为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自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如:陈子昂、李白列在正宗。刘长卿、钱起、韦应物、柳宗元、高适、岑参同列在名家。此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因编者本意欲集唐诗之大成,故而远览穷搜,所罗宏富。同时,在《总叙》和各体《叙目》中对有唐一代的诗歌风貌,从诗人、诗风、诗体等方面做了系统论述,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它引申宋严羽《沧浪诗话》的说法,首次将唐诗的发展明确划分为初、盛、中、晚四期。这种分法,正如《总叙》所说:“观诗以求其人,因人以知其时,因时以辨其文章之高下、词气之盛衰”,它、有助于对唐诗发展演变的认识,一直沿用至今。对于纠正宋末猥杂细碎和元代纤巧诡异的诗风起了积极的作用,并开了前后七子“诗必盛唐”倾向的先河。集中还有《历代名公叙论》、《引用诸书》、《诗人爵里详节》,均保存了有价值的资料。特别是对诗歌的评论,除《历代名公叙论》外,又广为搜辑,“其有评论本人诗者,则附于姓氏之后;有评论本诗者,则附于本诗之前;有评论本句者,则附于本句之下”(《凡例》)。后世对《唐诗品汇》褒扬者居多,但也有批评其取舍品评不当者。有明弘治六年(1493)刊本,卷首建文三年(1401)马德华序、王偁序、洪武二十八年(1395)林慈序及洪武二十六年高棅总序。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明人汪宗尼校订本影印出版《唐诗品汇》,书末附《人名索引》。有《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猜你喜欢

  • 明良交泰录

    十八卷。明尹直(详见《名相赞》)撰。是书为直致仕以后所作,成于弘治十七年(1504),而表上止于正德六年(1511)。书中内容,皆援引经史,附以己之论断。一卷有《易》三篇,《书》十二篇;二卷有《诗》五

  • 内板经书纪略

    一卷。明末刘若愚撰。刘若愚(约1595-1670),宦官。受魏忠贤牵连而遭幽禁。在此期间,撰写了目录学著作《内板经书纪略》,一卷。详细记载了内府所存的书名、册数、页数。该书现有松邻丛书(甲编)本。

  • 大元一统志

    元代官修地理总志。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由札马刺丁、虞应龙等编纂,至元三十一年(1294)完成初稿,共七百五十五卷。后因得《云南图志》、《甘肃图志》和《辽阳图志》,遂议重修,由孛兰盻、岳铉等主其

  • 两汉博闻

    十二卷。宋杨侃编辑。侃又名大雅,字子正,钱塘人(今杭州市)人,北宋端拱年间(988-989年)中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生卒年不详。所编《两汉博闻》一书,乃《汉书》和《后汉书》之摘录,所摘内容以原书字句

  • 剧谈录

    二卷。唐康骈撰,生卒年不详。《唐摭言》作唐骈,《新唐书志》及《宋史志》均作康骈。康骈字驾言,池阳(今安徽贵池)人,乾符四年登进士第,官至崇文馆校书郎。此书成于唐乾宁二年。全书凡四十条,其中多记天宝以来

  • 钦定春秋左传读本

    三十卷。清道光二年(1822)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1771-1840)等奉敕撰。《左传》一书,注疏非常繁复,虽有杜预、林尧叟注疏行于世,但离析章句,不便于初学者。英和等人奉命加以重新纂辑,将传文各

  • 乐律表微

    八卷。清胡彦升(生卒年不详)撰。彦升字竹轩,德清(今浙江德清)人,雍正庚戌(1730)进士,官至定陶知县。是书有《度律》二卷、《审音》二卷、《制调》二卷、《考器》二卷,多为纠正古人之错误,其论述十分正

  • 左传同名录

    一卷。清杨文鼎辑。文鼎,江苏丹徒(今江苏丹徒)人。该书对《左传》中的同名加以汇辑,不作考辨。有清道光己丑(1829)刊本。

  • 李义山文集笺注

    十卷。清徐树谷笺,徐炯注。徐树谷字艺初,康熙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生卒年待考。徐炯字章仲,生卒年亦不详。康熙进士,官至直隶巡道。都是昆山(今属江苏省)人。考旧唐书李商隐传,称有表状集四十卷。《新唐

  • 魏三体石经遗字考

    (嘉庆十一年金陵刻本)。清孙星衍(1753-1818)撰。星衍字伯渊,一字渊如,号季述,又号芳茂山人。清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著名训诂学家。曾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官至山东督粮道。精研经史文字音韵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