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石经校文

唐石经校文

十卷(元尚居校刊本)。清严可均(1762-1843)撰。可均字景文,号铁桥,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研究文字音韵之学,著有《说文声类》《说文校议》及《铁桥漫稿》,并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唐石经立于唐开成二年,保存至今,是最完整的石经。它既不是汉魏六朝的旧本,也不是陆德明、孔颖达所据之本。研究经而不研究唐石经是不行的。至于唐石经的局限,则在于当时奉诏行事,未尽合古。《尚书》则信伪孔本,《礼记》则用玄宗改动过的《月令》。虽不足以明古,但匡今谬还是可以的。严氏此书,意在正今版本之误,析唐石经之非,祛顾炎武氏等之惑。凡石经的磨改处,旁增处、与今本互异处皆录出,并据注疏释文,旁稽史传及汉人所征引者,为之佐证,并把石台《孝经》附于后。又严氏认为近人治经好依《说文》改字,但经是用楷书书写的,完全用篆书来衡量是不行的,于是便斟酌於篆、隶之间,称为隶省、隶变、隶俗、隶借等等,至并非隶书所有者,乃不成字,称为不体。这尤其是值得取法的校例。不过书中所举石经也有漏夺,例如《尚书·吕刑》“官百族姓”,“百”磨改作“伯”。《诗·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軐”,监本“軐”作“轨”。《诗·衡门》“可以饥”,监本“”作“乐”,“广”似是以后加刻的。《礼记·王制》“千里之内以为御”,“千”磨改作“十”。《礼记·丧服小记》“适归不为姑后者”,“姑”磨改作“舅”。《左传·哀公十一年》“然则正乎”“正”磨改作“止”。《尔雅》“伻,使也。”“伻”磨改作“抨”。当然这只是少数遗漏,无伤全书的大体。

猜你喜欢

  • 古毛诗

    一卷。清王嗣邵(详见《毛诗析疑》)撰。此书用段玉裁《毛诗训故传》为定本,分传与经,各自为卷,以求恢复毛诗的旧貌,可惜只写成了一卷,但成就很高。只是其中有述经的,有不述经的,体例不一,使后人不能继续沿此

  • 句漏集

    四卷。明顾起纶(约1566年前后在世)撰。顾起纶,字更生,号元名,江苏无锡人。生卒年不详。官广西郁林州州判。是集为起纶在郁林时所作。前二卷皆游览诗。三四卷名感知篇,凡其所相知者,均为其赋一诗,并附以小

  • 说文经字附考

    一卷。清俞樾(1821-1907)撰。是书为增补陈寿祺《说文经字考》而作。在钱大昕《说文答问》与陈氏之书的基础上复加搜辑,得九十九字。其中“”即“葵邱”之“葵”,已见于钱氏《答问》,实为九十八字。是编

  • 广近思录

    十四卷。清代张伯行见《道统录》撰。此书是作者为续写宋朱熹的《近思录》而编。作者仍采用《近思录》的原有体例,增加了宋代张栻、吕祖谦、黄干,元代许衡,明代薛瑄、胡居仁、罗钦顺七家的著述,有文集、史论、别集

  • 王志

    二卷。清末民国初陈兆奎撰。兆奎籍贯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是兆奎辑录其师王闿运应答门人之作。谓之“王志”,是取《郑志》的体例。但《郑志》是郑玄弟子追论其师之言及应答之作,大都于经义有所发明,由此可见汉

  • 四书续谈内篇

    二卷。外篇 二卷。清戚学标(详见《四书偶谈内篇》)撰。是书篇分内外,书中多商榷义理,持论较《四书偶谈》更精。如《学而》章,谓“学以为君子而已”。书首有陈中孚序及学标自序,又有校刊及门姓氏数十人。该书有

  • 易象妙于见形论

    一卷。辑佚书,晋孙盛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太原一带)人,为桓温参军,官至秘书监,加给事中。其事见于《晋书》本传。一生著述宏富,《三国志》注中之《晋阳秋》

  • 天中景行集

    无卷数。清邵灯撰。邵灯字无尽,一字薪传,常熟(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河南河道。本书是康熙九年(1670)邵灯奉命防河时,汇编中州名宦、乡贤事迹而成。上自春秋,下迄宋元

  • 四书题镜

    不分卷。清汪鲤翔撰。是书首有自序及例言。说四书者,宋儒专讲义理,因其时未有帖括。明儒于义理外兼求口气,为帖括用不得不如是,然对经传义蕴也非绝无关涉,鲤翔是书即此类。自序谓“作文为讲书表章,讲书为作文根

  • 祝氏集略

    三十卷。明祝允明(1460-1526)撰。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弘治五年(1492)举人。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通判。明书法家、文学家。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