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参同契发挥

周易参同契发挥

三卷。释疑 一卷。宋俞琰(详见《周易集说》)撰。宋代丹家众多,都以魏伯阳《参同契》为丹经之王。研究《参同契》的道学者,多以彭晓注本承继相传。但各家注本又体例有别,所言不一,使《参同契》一书有失原貌。俞琰作《周易参同契发挥》主要参阅彭晓本和朱熹本。俞琰指责彭晓使《参同契》原文阙裂颠倒,批评朱熹之后注释者都削去《赞序》而不录,于是他又合蜀本、越本、吉本、钱唐诸家本,互相雠校,并作《周易参周契发挥》以为定本。全书分三篇而不分章,三篇之后为《鼎器歌》,最后为《赞序》,即它本的《后序》,或称《魏君赞辞》。并于每卷之中都有附图。又另作《周易参同契释疑》一卷。俞琰在雠校中,检出彭晓本中文义重复的有多处,使已注与彭晓本文字次序多有不同。认为《参同契》三篇是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各述一篇,其说未必不然。俞琰在序文中改五相类为三相类,始别于诸家之说。他参以刘海蟾的《还金篇》、张紫阳的《悟真篇》、薛紫贤的《复命篇》、陈泥丸的《翠虚篇》而发挥《参同契》之旨,并称“观是书乃知炉灶炼丹为妄。”强调修炼要调整自身阴阳水火,把握昏旦时刻。他所作《周易参同契释疑》,是将《参同契》诸注本原文互异之字、词及词句颠倒之处依次摘录,或存其异文,或注明正误。对于部分辞句还详加解释,指斥它注之谬。所雠校诸本,大多标明出处。偶有不标明的,只言“一本”作何说。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各家所录卷数有所不同,但其内容没有变化。后世学者对此书多有赞誉。张与材称其注“研精覃思,钩深致远。”杜道坚谓其“得师授口诀”,“发前人所未发”(见《周易参同契发挥题词》)。《四库提要》说此书虽不及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三家注本为专门之学,然而其注取材甚博,其考核异同,较朱子尤为详备。近代学者认为其书发挥北宋以来内丹学说,释原文未免牵附之处,其雠校正误,往往有师承流派之见。但其搜罗颇广,保存了多种佚文佚本之说,其功仍不可没。然其欲以四言五言各自为类之念,使后人谬解而伪造古籍,是其始料所不及。现存明《道藏》(作九卷)本、清《四库全书》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本。

猜你喜欢

  • 孟子识

    一卷。日本物茂卿撰。是书不分章节,系杂记体。有涉议论者,有涉考证者,其独到之见往往与古契合。由立于汉宋学派之外,不为所囿。如其解“五十衣帛,七十食肉”,引《王制》“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以为人饮

  • 里塘志略

    二卷,清陈登龙纂。陈登龙,字秋坪。陈登龙,留心吏治,嗣补青神令,调辨里塘粮务,其尽心整理,考其山川夷险,民出利弊、土司沿革,详为记载,编纂此志。《里塘志略》嘉庆十二年(1807)编,十五年(1810)

  • 史学提要

    一卷。宋黄继善撰。黄继善,字成性。宋盱江(今江西境)人。其书以四言韵语,编贯诸史。以便初学记诵。此书始于上古,迄于宋末。清魏禧为此书作序,并且将书中之缺失加以重订。盱江涂允恒为其补撰二篇,后来又为其书

  • 天山草堂存稿

    八卷。明何维柏(约1550前后在世)撰。何维柏,字乔仲,南海(今广东佛山)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历授监察御史,坐劾严嵩,廷杖除名,隆庆初(1567)复官,累迁吏部左右侍郎。又因忤

  • 小忽雷

    二卷。清孔尚任、顾采合撰。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李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今属山东)人,为孔子六十四代孙。康熙中授国子监博士,迁户部员外郎,后以故罢官。孔尚任博学能文

  • 求古居宋本书目

    一卷。清黄丕烈撰。嘉庆九年(1804)黄氏委托顾广圻作《百宋一廛赋》,自注刊行。十七年(1811)又并续得之宋本,编成此目。凡目中见著于《赋》所载者,约占一半,未有考证,以别此与《赋》载的异同,列举书

  • 文选残卷

    七卷。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撰。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自幼聪慧,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皆能讽诵。

  • 荣宝堂诗钞

    一卷。清林玉衡(生卒年不详)撰。林玉衡,字璇南,号璇台,连平州(今广东连平)人。官训导,历任曲江、花县、龙门训导,阳山教谕,嘉应州学正,因军功加六品。林玉衡父林丰园,文词雄长岑南垂四十年,其家学渊源,

  • 元包经传

    见《元包》。

  • 高言集

    四卷。清田茂遇(约1661年前后在世)、董俞(约1661年前后在世)同撰。田茂遇,字楫公,号佛渊、乐饥处士,江苏青浦(今上海)人。少负文名,顺治十四年(1648)中举人,授直隶新城知县,未赴任。康熙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