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吉林通志

吉林通志

一百二十卷。清长顺、讷钦修,李桂林、顾云纂。长顺,(1839-1904),初名常顺,字鹤汀,一作和亭满洲正蓝旗人,郭博罗氏。早年出身蓝翎侍卫,以镇压回民起义有功,擢头等侍卫加副都统衔。同治十年(1871)署乌里雅苏台将军,后调任巴里坤领队大臣、哈密帮办大臣等。中日甲午战军爆发后,以吉林将军身份奉命节制奉天各军,并率所部五千至辽阳地区防守。二十六年俄军入侵吉林,他派员至哈尔滨乞和,俄军占领吉林省城后,他成为俄军控制下的傀儡,后卒。讷钦,吉林分巡道。李桂林字子丹,临榆人,翰林院侍讲衔修编。顾云,廪贡生出身,总办提调。光绪十七年(1891),长顺奏请编修专志,二十三年(1897)三月开局修志,聘李桂林、顾云总其事。广征博采,历时二年多而告竣。《吉林通志》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全书一百二十卷,分为:卷一至卷五圣训志;卷六天章志;卷七至卷九大事志;卷十至卷十二沿革志;卷十三至卷二十七舆地志,包括天度、疆域、山、水道表、水道、城池、廨署、坛庙附祠祀、风俗;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五食货志,包括户口、田赋、屯垦、蠲缓、物产、土贡;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三经制志,包括礼仪、禄饷、仓储、钱法、矿厂、商务、征权;卷四十四至卷四十九学校志,包括祀典、学宫、学署、学额、选举、书院;卷五十至卷五十七武备志,包括兵制一兵制二驻防、兵制三练军、兵制四靖边军、兵制五吉林营练军、分界、船舰、驿站;卷五十八至卷七十一职官志,包括国朝、国朝表、裁缺表、宦绩;卷七十二至卷一百一十九人物志,包括唐辽、金、元明、国朝、世职表,忠义、耆旧、寓贤、列女;卷一百二十金石志;卷一百二十一至卷一百二十二志余。表散归各类,图附于后。此志体例完备,门类排列清晰,甚得体要。人物志,援据册籍,旁征金石,补正史传者甚多。舆地、食货、经制、学校、职官等门,内容宏富,考证也很精当。其中记载了明清以来许多珍贵的地方资料,如曹廷杰西伯利调查的记述,特林永宁寺碑的二通碑文等,极有参考价值。此外,该志尚能以简御繁,文简意赅,不愧为吉林省重要方志之一。有民国十九年(1930)重印本。

猜你喜欢

  • 薇香集

    一卷。《燕香集》二卷。《燕香二集》二卷。清方观承(1698-1768)撰。方观承,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桐城(今安徽桐城)人。雍正十一年(1733)由监生荐授中书舍人,乾隆朝历任吏部郎中,直隶清河

  • 龙川诗钞

    一卷。《诗文补钞》一卷。《李氏遗书》一卷,《附录》一卷。清李光圻(约为光绪间人)撰。李光圻,字晴峰,号龙川,江苏省仪征县人。生平事迹不详。有刘大绅记二则,记云:“《龙川先生诗钞》本,乃其先师黄归郡、蒋

  • 山阴集

    一卷。《归田遗草》一卷。清林其茂(约1750-1789年间在世)撰。林其茂,字培根,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阴知县,罢归,卒于家,年仅三十九岁。《山阴集》为其

  • 中国古音学

    二十章。张世禄著。张世禄(1902- )字福崇,浙江浦江入。1926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后任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教授。于文字、音韵、训诂及现代汉语、普通语言学等均有深入研究。尚著《中国音韵学史

  • 湛圆札记

    四卷。清姜宸英(详见《江防总论》)撰。是书皆订正《仪礼》、《周礼》、《礼记》三礼及考证经史之语。其中考论礼制,精赅颇多。其自序称,阎若璩欲改“札记”为“札记”,固引《雨雅注》、《左传注》中都有“简札”

  • 魏文侯书

    一卷。周魏侯斯(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汉书。艺文志》载,儒家《魏文侯》六篇。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彬彬儒者,齐家治国,颇多见道之言。《汉书·艺文志》中《乐家》篇叙“谓六国之君,魏文侯最好古。”刘向

  • 池州府志

    ①十二卷,明何绍正修,孙溥等纂。何绍正,字继宗,浙江淳安人,明正德九年(1514)来任池州府知府,平迁江西参政。孙溥,安徽贵池人,进士。池州旧志,汉唐以前,修纂者远无所考,宋端平二年,修于郡守王伯大,

  • 人本欲生经注解

    一卷。晋代释道安(312或314-385)撰。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人。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弟子。从小父母早亡,由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启蒙,十五岁对五经文已相当通达,转学佛法。十八岁出家为僧

  • 礼记衷要

    三十卷。清李式谷(生卒年不详)撰。式谷,浙江仁和县(今浙江省余杭县)人。贡生,因家中失火而毁容。善作画,工写真,于经学亦有研究。作《礼记衷要》三十卷。卷首有吴荣光《五经衷要》序。言:“自汉氏以来,说经

  • 蒿庵闲话

    二卷。清张尔岐(详见《周易说略》)撰。是书乃尔岐二十余年札记之文,共二卷二百九十六条。尔歧自序称“予既废举子业,犹时循览经传,每于义理节目外为说家所略者,偶有弋获”,“至听人谭所闻见,亦时有切予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