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微堂外集

古微堂外集

八卷。清魏源(1794-1857)撰。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十五岁中秀才,二十岁举明经。次年随父入京,师从胡墨庄、刘蓬禄诸先生,有志于经世致用之学。道光二年(1822)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高邮知州。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后又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盐法,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默觚》)。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主张“及之而后知”,说“知”是从“行”中而来,坚持“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的原则,抨击理学家的“心性迂谈”。能诗文,风格遒劲。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云:源博通百氏,尤留心当世之务,著作之多,遍涉四部。近世学人文质兼至,殆未有及源者。考有清一朝学业,以顾炎武、阎若璩启其端,其时务矫明季空谈之弊而趋于实。斯留心经世之务,其代表此学风者,厥惟源与龚自珍二人。而源于地理掌故、治河、盐漕、洋务无所不治,较自珍尤为精实。如此集自六卷以下大抵皆论政之文其所别著若《海国图志》、《皇朝经世文编》,皆裒然巨帙。初源本有内集三卷、外集七卷。内集别名《默觚》,名为集而实拟诸子。外集七卷,编次颇为凌杂,所收文亦未全。此本八卷。为清末宣统元年(1909)长沙黄象离重编,较七卷本溢出文三十余篇。集中驳钱大昕讥汝愚为冒险侥幸之说,论史颇为有见。书宋名臣言行录后,纠纪昀撰《四库提要》谓朱子不载刘安世事之诬,驳杨慎谓朱子列王安石为不当之误,亦为平允。他如《书明史稿》、《书赵校水经注后》,及卷四《傅鼐、姚学塽、李兆洛、周济传》。卷八与《包慎伯大令书》,皆有关史乘或掌故之文,不同苟作。惟卷一《说文转注释例》以下诸篇,纠《说文》分部之失,亦殊疏失。又卷二《孟子年考表》等,亦有前后自相违异之处,如既谓伯鱼卒时孔子年七十,及为孔子年表,又谓伯鱼卒时夫子年五十,不相照覆。有上海国学扶轮社排印本。

猜你喜欢

  • 儒林全传

    二十卷。明魏显国撰。显国情况见《历代相臣传》条。该书主要记载历代儒家学者事迹生平,上起孔子,下至元代吴澄。书中内容亦皆采录历代史书,其体例特点与价值和《历代相臣传》相同。有明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古籍善

  • 同文千字文

    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卷首有天启(1621-1627)中田艺蘅序。中分“好爵自縻”以上为上卷,“都邑华夏”以下为下卷。每字先列楷体,注以音义,次以篆隶草诸体附之。更于篆体以下说解字形。从田序可知,是书作

  • 吴文正公集

    一百卷。《私录》二卷。元吴澄(1249-1333)撰。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宋咸淳间举进士不中,还乡筑草屋讲学,人称草庐先生。入元为官,至翰林学士,以经筵讲官主修《英宗实录》。此集前九十卷

  • 后六帖

    见《白孔六帖》。

  • 读书偶然录

    十二卷。明末清初程正揆(生卒年不详)撰。正揆初名葵,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溪道人,孝感(今属湖北省)人,后寓江宁(今江苏南京)。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官尚宝司卿,入清官工部侍郎,与髡残友善。能

  • 撼龙经

    一卷、附《疑龙经》一卷、《葬法倒杖》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生卒年不详)撰。杨筠松,又名杨益,传说宝州(今属陕西省)人,掌灵台地理,官至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入关,窃禁宫“玉函秘术”而逃,后往来于处州,

  • 虚谷遗书

    三卷。清代何国材撰。何国材字维楚,江西新城(今属河北)人。全书以维护宣扬陆(九渊)王(守仁)学说为宗旨,共分四大部分,一是“心学释疑”,以陆九渊的“求放心”学说来论证心学;二是“格物质疑”,以王守仁的

  • 要览

    一卷。又称《陆氏要览》。类书。晋陆机(261-303)撰。机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少时为吴牙门将。吴亡,家居勤学。太康末,与弟云同至洛阳,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曾官平原内史。及

  • 三命通会

    十二卷。原本不著撰人姓名,只卷首题“育吾山人著”,《明史·艺文志》有万民育《三命会通》十二卷,与此本卷数相合,惟以“通会”作“会通”。今考《星学大成》专论五行者为万民英所撰,此书专论徐子平命学,也应出

  • 江忠烈公后集

    一卷。清江忠源(1812-1854)撰。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举人出身。道光二十七年(1847)率新宁团练镇压雷再浩起义,授知县。咸丰元年(1851)在赛尚阿部下当差,次年在桂林城外与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