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中华书局1956年将《古书疑义举例》、《古书疑义举例补》、《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古书疑义举例增补》五书汇为一编,名《古书疑义举例五种》。《古书疑义举例》七卷,清俞樾撰。俞氏生平见“广雅释诂疏证拾遗”。周秦两汉之书,其造句用词多与后世不同,此书归纳其例,有“上下文异字同义例”、“上下文同字异义例”等,凡五十一例。归纳古书讹舛之例,有“两字义同而衍例”、“两字形似而衍例等,凡三十七类。全书总八十八例。是书向受学者高度评价。刘师培曰:“幼读德清俞氏书,至《古书疑义举例》叹为绝作。以为载籍之中,奥言隐词,解者纷歧,惟约举其例,以治群书,庶疑文冰释,盖发古今未有之奇也。”(《古书疑义举例补》)姚维锐曰:“尝读德清俞樾所著书,独喜其《古书疑义举例》,援引详明,条理精密,昭然发千古之蒙;老马识途,所以迢迪来学者,至矣。”(《古书疑义举例增补》)《古书疑义举例》的价值还在于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按训诂学传统归纳造句用词规律的文法修辞著作。梁启超曰:“荫甫发见出许多古人说话行文用字之例(卷一至卷四),又发见出许多后人因误读古书而妄改或传钞讹舛以致失真之例(卷五至卷七)。上半部我们可以叫他做‘古代文法书’,下半部可以叫他做‘校勘秘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眉叔的《马氏文通》是仿效拉丁语法研究古汉语语法的专著,在对古书用词造句的分析上,王俞之学对马氏是有很大影响的,梁启超即谓:“眉叔是深通欧文的人,这部书(案《马氏文通》)是把王俞之学融会贯通之后,仿欧人的文法书把语词详密分类组织而成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古书疑义举例》亦有疏漏与不足,例如缺乏较高度的理论概括、编排体例不尽科学、某些立论不尽精当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之作有《古书疑义举例补》一卷,近人刘师培撰。刘师培(1884-1920)字申叔,号左庵,江苏仪征县人。1903年在上海晤见章太炎,赞成“光复”,改名光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1909年为清官僚端方所笼络,入其幕。辛亥革命后,受阎锡山荐,袁世凯任为参政院参政,入筹安会,作《君政复古论》,助袁复辟帝制。后流寓天津,继任北京大学教授。家传文字训诂之学,宗古文经,尤长以字音推求字义,用古语明今言,用今言通古语。著《周礼古注集疏》、《周书补正》等七十四种,近人辑刻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刘氏前言云:“近治小学,窃师其例,于俞书所未备者,得义数十条,以补俞书之缺,续貂之讥,讵能免乎!”刘氏所补有“两字并列系双声迭韵之字而后人分析解之之例”、“两字并列均为表象之词而后人望文生训之例”、“二义相反而一字之中兼具其义之例”等凡十一例。是书乃1907年刘氏二十四岁时所作,因为少年之作,故析句或不甚精当。洪诚《训诂学》曰:“刘师培在他的《古书疑义举例补》里面提出‘二语相联,字同用别’之例,而在仅有的一个例句中说解竞误。……刘氏此书为少年之作,析句未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二卷,近人杨树达撰。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湖南长沙人。曾留学日本。历任北京师大、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著《词诠》、《高等国文法》等多种。《续补》体例一仍俞书之旧,所补有“以制物之质表物例”、“人姓名之间加助字例”、“二字之名省称一字例”等凡二十八例。《古书疑义举例增补》一卷,近人姚维锐撰。其引言曰:“近人仪征刘师培申叔,长沙杨树达遇夫,于是书皆相继有所增辑,足以补俞氏之缺,意甚善也。不佞学惭窥豹,义存识小,谬欲师刘、杨二氏之指,稍事增补,庶亦古人有闻必录之谊与?海内方家,不吝赐教,所深幸也。一九二五,一,二,自记于养老堂。”增补之例有“耦语中异字同义例”、“一字不成词则加助语例”、“助语用无字例”等凡十五例。《古书疑义举例校录》一卷,近人马叙伦撰。马叙伦(1884-1970)字彝初(又作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年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县(今余杭)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等十余种。其引言曰:“德清先生《古书疑义举例》,发蒙百代,梯梁来学,固县之日月而不刊者也。讽籀所及,小有怀陈,爰记札端,以待商兑,敢方著粪,非比续貂;兹从迻录,付之梓人。一九一八年六月叙伦谨识。”是书对《古书疑义举例》或增补辨析,或驳正俞书之误。俞书“倒句例”曰:“古人多有以倒句成文者,顺读之则失其解矣。《僖二十三年左传》:‘其人能靖者与有几?’《昭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皆倒句也。”马氏谓:“‘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是倒字用法,非倒句也。”俞书“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曰:“亦有非自问自答之辞,而中间又用‘曰’字以别更端之语者。”马氏谓:“所举之辞,其又用‘曰’字者,盖当读为‘唯’。”《古书疑义举例》七卷,有光绪间宏达堂刊本。民国甲子(1924年)长沙鼎文书社刊本,汇《古书疑义举例》七卷、《补》(刘)一卷、《续补》(杨)二卷、《校录》(马)一卷,为一函。1956年中华书局《古书疑义举例五种》增收姚氏《增补》,是本最为通行。

猜你喜欢

  • 玉介园存稿

    十八卷。明王叔皋(1535-?)撰。叔皋字阳德。浙江永嘉人。卒年不详。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清江知县,后改常熟。历兵部郎中、湖广副使,参政,以事罢归。又起福建参政,不赴。此编凡十八卷。其中古

  • 罗浮志

    十卷。明陈梿撰。陈梿,字廷器,广东东莞人。《罗浮志》原为宋是庵、王胃所辑,而后人又有增补。然非刻本,卷帙弗全,字多谬误。陈梿视其指掌诸图记犹在,有足徵者,遂为之考订去取,汇成此书。《罗浮志》岭南遗书本

  • 史裁

    二十六卷。明吴士奇撰。士奇字无奇,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卿,生卒年不详。该书随意抄录史文,上自《春秋》,下迄《元史》,杂采旧论,间以己意。有陈邦瞻、吴勉学

  • 说文校议

    三十卷。清姚文田((1758-1827)、严可均(1762-1843)同撰。文田字秋农,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精《说文》之学,所著尚有《说文解

  • 白阳集

    不分卷。明陈淳(1483-1544)撰。陈淳,字道复,后以字行,别字复甫,号白阳山人,江苏长州(今苏州)人。以诸生援例入北监。卒业归,不复旧选。《明史·文苑传》附见文征明传中。陈淳少从征明游,以书画擅

  • 四书问目

    无卷数。旧题朱熹撰,门人刘、刘炳述记。书前有永乐二十年(1422)刘氏九世孙刘文序,称《四书问目》原本仅在《四书大全》、《朱子文集》中存数条,后于程蕃家求得《论语》二十篇,于吴侍郎家得《大学》、《中庸

  • 楚范

    六卷。明张之象(1496-1577)撰。张之象字元超,号同鹿,吴县(今属江苏)人。嘉靖中,官浙江按察司知事。有《太史史例》、《楚骚绮语》、《彤管新编》、《唐雅》、《唐诗类苑》、《古诗类苑》等书。本书共

  • 姓氏急救篇

    二卷。宋王应麟(详见《玉海》)撰。其书以姓氏诸字排纂成章,以便记诵。其书虽以记录姓氏为主,但排列名物、组织典故,意义融会贯通,文词古雅。仍不失为初学者的一部很好的读本。书中所录,凡单姓都没有重复的字。

  • 东冈集

    十卷。明柯暹(1390-?)撰。柯暹,字启辉(一作景辉),更字用晦,浙江建德人。明永乐三年(1405)中举人,年仅十六岁,次年参与修纂《永乐大典》,并选入翰林。因进《玄兔诗》,授户科给事中。洪熙间累官

  • 道德真经新注

    四卷。唐李约(生卒年不详)撰。李约,字存博,号萧斋。唐肃宗、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官至兵部员外郎,善书画,通音乐,当时颇享盛名。撰有《道德真经新注》四卷。《道德真经新注》,又称《道德经新注》。唐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