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南北两宋志传

南北两宋志传

二十卷一百回。明熊大木(详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编撰。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南北宋分叙,各十卷五十回,亦有刊本不分回。《南宋志传》所写并非南宋之事,而是叙述五代时后唐年间石敬瑭出身至宋开国、破金陵灭南唐的一段历史。书名与内容不符,这是个解释不通的讹误。孙楷第据明世德堂与叶昆池刊本考证认为,《南宋志传》本名应为《宋传》,《北宋志传》应为《宋传续集》,两书内容衔接,所谓南北,并无实际意义,“乃书先后行世后,无知人之所妄加”。(《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南宋志传》又名《南宋飞龙传》,以赵匡胤为中心人物,叙述了五代十国至宋统一的一段纷争,时间约半个世纪。此时期军阀林立,忽起忽灭,又夹杂着民族矛盾,头绪纷繁,人物也多。熊大木用“按鉴参补”的方式演说这段历史,即主要事件和人物依据史书,补以传说和逸闻,加上艺术虚构。总的来看,它基本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历史面貌,对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某些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有所揭露,也反映了战乱年代人民所遭受的灾难。在艺术上,由于按《资治通鉴》铺陈故事,叙述简略,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均不算成功。即使在主要人物赵匡胤身上,除了涂上一层神异色彩外,也缺乏性格上的艺术概括。且存有浓厚的宿命论和正统观念,采用的传闻也有荒诞、迷信的内容。《北宋志传》内容接《南宋志传》,叙事起自宋太祖开宝八年(976),止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前十回主要是呼延赞复仇和绿林草寇相互火并的小故事,后四十回则着力描述了北宋将领杨业一家世代忠勇、抵抗辽国(契丹)和西夏入侵的故事,故该书又名《杨家将传》。它虽以志传为名,并亦题以“按鉴参补”字样,但与《南宋志传》相比,“参补”的成分为多,情节不以史实为核心,而是以虚构为主,实际上是一部凭微弱的历史线索敷衍而成的英雄传奇。在历史上,北宋曾两次伐辽,都是大败而回,后来缔结了“澶渊之盟”,每年输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换取屈辱和平。对西夏也是“赐”给巨额银两。而在《北宋志传》中,却是辽和西夏均被杨家将征服。这种违背史实的文学虚构,来自民间文学传说,表现了人民群众希望有杨家将那样的英雄重振汉民族雄风的美好意愿。书中杨家众英雄和孟良、焦赞等人物形象塑造比较鲜明,情节线索单线发展,语言有口语化特点。该书在文学史上地位并不显著,但它描写的杨家将故事却流传久远,对后世的戏曲等影响较大。《南北两宋志传》在日本存有三种明刊本:明建阳余氏三台馆刊本、明金陵世德堂刊陈氏尺蠖斋评释本,上二种藏日本内阁文库;明苏州叶昆池刊玉茗堂批点本,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国内亦有明世德堂刊本、清鸿文堂刻本、清康熙经国堂刻本、清文绵堂刻本等。

猜你喜欢

  • 易经贯一

    二十二卷。清金诚撰。金诚字闲存,华亭人。此书分元、亨、利、贞四部。元部记有“略言”六则,“谈余杂录”四卷,“易学问经说”、程子《易传序》、周子《太极图说》、张子《西铭》以及河洛卦象诸图与会讲之语。亨、

  • 续方言补证

    二卷。清程际盛撰。程际盛,原名炎,字际盛,以字行。又字焕若,号东冶。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授内阁中书,累官至湖广道御史。后退归田里,以汲古穷经为务。尚著《说文解字引

  • 玉峰诗纂

    六卷。明周复俊(1496-1574)编。周复俊,字子吁。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其善文,文笔清俊顺畅。诗非其所长。玉峰,是昆山的别名,即今昆仑山。本书收自西晋迄明代历代名家题咏

  • 范氏三女史同怀诗

    一卷。清范士熊选编。范士熊,生卒年不详。此书是编者于咸丰三年(1853)将范德芳、范德俊、范德嫁三姊妹之诗合在一起精刻而成的。范德芳,河南河内(今沁阳)人。知县范照范之长女,教谕赵邃之妻。清代诗人。所

  • 日本考

    五卷。李言恭、郝杰编撰。李言恭,字惟寅,号青莲居士。岐阳武靖王文忠之裔,盱眙人。万历三年袭爵临淮侯,守备南京。郝杰(1530-1600),字彦辅,号少泉。蔚州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行人,

  • 熙朝名臣实录

    二十七卷。明焦竑撰。焦竑生平事迹见《献征录》条。该书主要记载明朝人事迹。据书前自序称,作者谓明代诸帝皆有实录,而诸臣之事却不详,故撰成此书。书中自王侯将相以至庶人、方外、缁黄、僮仆、妾伎、无不备载。书

  • 东洲草堂金石诗

    不分卷。清何绍基撰。何绍基,详见《东洲草堂金石跋》条。何氏金石诗,不见于《东洲草堂诗集·文钞》中,系吴遁盦所收集,辑而成书。书前无序目,亦不分卷,录古近体诗四十九首,都是题咏金石之作。其题“竟宁镫诗”

  • 身理启蒙

    一卷。英国艾约瑟(1823-1905)撰。艾约瑟又名埃德金斯·约瑟夫。英国教士,汉学家。1848年来华任伦敦驻上海代理人。1861年在天津设立教会。1863年到北京传教。1880年被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聘

  • 罘罳草堂诗集

    四卷。清隆观易(约1837-1878)撰。隆观易,字无誉,湖南宁乡人。未入仕途。其父为当地豪强所中伤至死,他避仇深山达二、三十年之久,穷困潦倒,每日与二三相知、不涉世事者作诗以排遣幽忧。后知遇同乡人廖

  • 读道德经私记

    二卷。清汪缙(生卒年不详)撰。汪缙,字大绅,吴县(今江苏)人。乾隆贡生,通古文,游刃百家。著作除此书外,另有《汪子文录》。先人以《易》解《道德经》者,已有数家。汪缙亦以《易》释经。以“易”为“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