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三经札记

十三经札记

二十二卷。清朱亦栋撰。亦栋原名芹,字碧山,浙江上虞人。此书虽然也依循考据家的途轨,但深信东晋古文尚书。对于《胤征》、《伊训》、《说命》等俱列于篇,且谓武成本无错简,孔氏《书传》由来已久。例如,《说文》“旻,秋天也,虞书曰仁覆闵下则称旻天。”朱氏认为此即引孔传文。这些是他与乾嘉讲汉学诸儒显然不同之处。其他,如《易经》“需于沙衍在中也”,此书认为“‘衍’字宜属下句读,以下文‘灾在外也’句例观之,则可见矣。惠定宇引《穆天子传》,以‘衍’当属上读,无乃好异。”又《易经》“帝乙归妹”,此书认为“归妹以震,兄嫁兑妹,故六五之辞日,帝乙归妹,泰之互卦,一归妹也。故六五之辞,亦曰帝乙归妹。《易》重互卦,于此可见。世有以互卦为非《易》本义者,妄矣!”此二说均有见地。按《易·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无悔。”朱子《本义》说:“卦体似兑有羊象焉。是即互体。”朱子晚年确实曾说过:“自《左传》悟得互体,而服汉儒之善于说经也。”《诗经》“泾以渭浊”,此书认为“谓泾水清,渭水浊。泾浊渭清,向属传讹。以字义言之,泾从‘’,‘’者,水脉也,其清可知。渭从胃,胃者谷府也,其浊可知。诗人之意,言泾水之清,以合渭水而浊。己之清,以夫有新婚而浊,乃以泾之清比己,非以泾之浊比己也。”此见亦可资参考。此书又引《六经以正误》,以《笺》云“故见渭浊”,当作“故见其浊”,不知《释文》云“一本渭作谓。”则无须改其字而义自通。至于所云《李中丞泾渭二水考》,未见其书。但是乾隆五十五年,高宗曾命陕西巡抚秦承恩,由陕溯甘,亲履二水之源,经其覆奏,实系泾水清,渭水浊。朱亦栋受业钱大昕之门,正当其时,难道连这一朝廷新事也没听说吗?对于“觐礼方明”,朱氏谓“方明,四方上下之神,即《虞书》所谓六宗者也。”但这一见解,惠栋《明堂大道录》已言之。又《春秋》“尹氏卒”,此书认为尹氏是鲁大夫,虽然未从《左传》作“君氏”,但乃据《左传》“郑人囚诸尹氏”,认为尹氏是鲁大夫。但《春秋经·昭公二十三年》:“尹氏立王子朝”,显然说明尹氏为天子之大夫。《公羊传》之说恐不可易。此书确有可取,但慈溪冯一梅序称其为传世之书,非炫世之书,亦未免溢美。有光绪四年武林竹简斋重刊本。

猜你喜欢

  • 四书评本

    十九卷。清俞廷镳撰。廷镳字昌时,浙江德清(今浙江德清)人,俞樾之祖。书首有恩锡序,书末又有其孙俞樾后序,并附鸿渐所为家传。后序称是编为初学设,不务旁征博引,但就正文注文,逐章逐节,逐字逐句,一一研求。

  • 钟评左传

    三十卷。明钟惺(详见《左传文苑》)评点。钟惺评点《左传》,着重推阐其文法,作为士子习举业的读本。该书有明毛晋汲古阁刻本。

  • 易类

    《易》又称《周易》,是先秦的卜筮之书。《易》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相传伏羲作八卦,文王重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爻辞,是为《易》的经的部分,到战国时,出现《彖辞》、《象辞》、《系辞》、《文言》、《说卦》、

  • 二十五言

    一卷。明朝时意大利人利玛窦(详见《乾坤体义》条)撰。西洋人入中国从利玛窦始,西洋之教法传入中国也从利玛窦此二十五言始。此书大旨多剽窃佛语,而文词十分拙劣。大盖是西方之教只有佛书,利玛窦取而加以变幻,但

  • 凶礼

    一卷。晋孔衍(268-320)撰,清马国翰辑。孔衍,字舒元,孔子二十一世孙,官至广陵相,《晋书》有传。《隋书·经籍志》载其撰《凶礼》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不著录,盖佚已久。杜佑《

  • 槐庐诗学

    不分卷。清龙继栋(1845-1900)撰。龙继栋,字松岑,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官至户部候补主事。《槐庐诗学》。收其诗文数百篇。诗以时为序。无非咏物、抒情、纪游之属,但均洒洒脱脱,有清丽之风。有光绪四年(

  • 诗问

    ① 一卷。汪琬(1624-1691)撰。汪琬,字苕文,号钝庵,晚年又号钝翁、尧峰,学者称尧峰先生。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清初著名散文家。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职。后因病辞官,结庐隐居太湖尧峰山,以著

  • 诸子纂要

    八卷。明黎尧卿(生卒年不详)撰。黎尧卿,忠州(今四川省忠县)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此书杂抄诸子之文,以备科举之用,体例仿高棅的《唐诗品汇》,分正宗、接武、余响等类。高棅品诗已经多有异议,况

  • 金兰集

    三卷。《附录》一卷。明徐达左编。生卒年不详。徐达左字良夫,号松云道人。湖南平江人。元时遁迹于邓尉山。明洪武初,官建宁县训导。著有《颜子》。徐达左当未仕以前,家苏州之光福里,于所居筑耕渔轩。一时名流往还

  • 西渡集

    二卷。《补遗》一卷。宋洪炎(约1108年前后在世)撰。洪炎,字玉父,南昌(今江西南昌县)人,生卒年不详。元祐末(1093)进士,官至著作秘书少监。炎与兄朋、刍、弟羽号曰“四洪”,皆黄庭坚之甥,受诗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