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北海经学七录

北海经学七录

十一卷。清孔广林(见《六艺论》辑。按此书即《郑志》,为《北海经学七录》第七种,后编入《通德遗书所见录》,为第十七种。《所见录》有嘉庆十八年(1813)孔氏后记,云:“岁在甲午(乾隆三十九年)辑《易注》、《书注》、《驳异义》、《针膏肓》、《发墨守》、《释废疾》、《郑志》》为《北海经学七录》。自是日积月累,前后共得十有八种。丁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春,汇为一集,叙而录之,题曰《通德遗书所见录》,凡七十二卷。”乾隆四十五年(1780),余姚卢文弨《致葓谷书》(即孔葓谷)云:“令侄丛伯所辑《郑志》,极佳,在诸本中最有条理。且点划亦致不苟,几与相台岳氏所刻诸经相伯仲。”乾隆四十九年,卢文弨以此书一部赠吴骞,今犹载《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中。孔广林所辑此《郑志》,最早见于《后汉书·郑玄传》,云“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隋书·经籍志》著录《郑志》十一卷。题魏侍中郑小同撰。《两唐志》著录《郑志》九卷,不题撰人。唐刘知几《史通》云:“郑君卒后,其弟子追论师所著述,及应对时人,谓之《郑志》。”此书作者前后抵牾,当从本传及《史通》。清《四库提要》将本传和《隋志》结合起来。谓“追录之者诸弟子,编次成帙者则小同。《后汉书》原其始,《隋志》要其终”。可备一说。此书至宋《崇文总目》,始不著录,可知宋以后亡佚。《四库提要》著录《郑志》三卷,《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辑。以校库本,库本后出而不及孔本收采详备;孔本分录为卷,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各一卷,外加《杂问》一卷;各条下孔本俱注明出处。内中文字互有出入之处,当兼采他本合而观之。有乾隆甲午(1774)古俊楼校刊本,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猜你喜欢

  • 六礼疑辑

    三十三卷。(前集十五卷、后集十二卷、别集六卷。)未著明编者。本书选取冠、婚、丧、祭、乡饮酒、士相见等《仪礼》的六礼,综合诸家论述及朝鲜近俗,辨析疑难,以实用为目的撰成此书。书分前、后、别集。前集、后集

  • 新序

    十卷。汉刘向(前77-前6)撰。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高祖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年轻时通经自用,长于属文,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因反对宦官弘恭、万里,被捕下狱。成帝时,更名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

  • 萧氏世集

    清萧伯升编。萧伯升,字孟昉,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集皆全录其先世诗文,包括《正固先生集》,诗文各一卷,萧岐撰。萧岐,字尚仁,洪武初年以贤名征用,授谭府左长史,后改平凉训导。自名

  • 中庸管窥

    一卷,明廖纪撰。廖纪事详《大学管窥》。此书将《中庸》分为二十五段,与朱熹《中庸章句》相同的仅十四段,余皆不同。比如以“中庸其至矣乎”以下二章为第三段,以“道其不行矣夫”二章为第四段,以“人皆曰子知”二

  • 后六帖

    见《白孔六帖》。

  • 天香簃诗存

    二卷。清朱家骅(生卒年不详)撰。朱家骅字粥叟,江苏奉贤(今属上海)人。祖父鯆山有《爱吾庐诗钞》,父史枚有《读月楼吟稿》,朱家骅与弟家驹继承家学,都以诗名。集诗虽二卷,但共收诗三千余首。朱家骅内行纯笃,

  • 郫县乡土志

    不分卷,清黄德润等修,姜士谔纂。姜士谔,邑人。清光绪末,管学大臣张堃秋颁示例目,咨行各省,檄下府、厅、州、县,编辑乡土志,将备为学校历史、地理教材,兹编即应令编纂送达学部者。《郫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

  • 赐砚堂丛书未刻稿

    十种,十一卷。清顾沅(详见《赐砚堂丛书》)编辑。顾沅刊刻《赐砚堂丛书》,有十种未刻入,存有钞本,十种书有:清杨淮《古艳乐府》,清高奕《续曲品》,清查为仁《莲坡诗话》,清刘廷玑《在园杂志》,清陈僖《识物

  • 印江县志

    二卷,清郑士范纂修。郑士范,凤翔人,曾任印江县知县。印江为古思印之地。汉为酉阳县。隋为务川县。旧无志乘。道光中,郑士范任县令,为补无志之缺,遂撰成此书。《印江县志》道光十七年(1837)写本,共二卷。

  • 永清县志

    二十五篇,附文征五卷。清周震荣修,章学诚纂。周震荣,字青在,浙江嘉善人,乾隆举人,历任青阳知县、清苑县承、永清知县。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官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