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切韵

切韵

①五卷。隋陆法言撰。陆法言(562-?)名词,一作慈,字法言,以字行。魏郡临漳(今河北临漳县)人。开皇中为承奉郎,因其父得罪朝廷,坐罪除名。曾与刘臻、萧该、颜之推等人讨论音韵,评议古今是非、南北通塞,参考各家韵书,于仁寿元年(601年)编成《切韵》。《切韵》是魏晋以来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韵书的定型作品,在音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书新旧《唐书》并加著录,五卷。自宋以后,公私书目均未著录,盖自《广韵》盛行,此书遂佚。今仅存陆法言《切韵序》和若干残卷。陆氏《切韵序》附载于《广韵》卷首,该序叙写作缘由、目的、原则颇详,是研究《切韵》性质和特点的重要材料。据序文可以了解以下几点:一、《切韵》之作,是在分析比较实际语音与古今方域不同的基础上,参酌诸家取舍,以赏知音为目的编撰而成的,因此分析务求精密,重分不重合,所谓“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但《切韵》音系与实际语音亦不能相去太远,如果相去甚远,则无法用作“私训诸弟子”的教材。二、《切韵》之作,虽然完成于法言之手,但其提纲,乃共同讨论所确定,而且“萧、颜多所决定”。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说明审辨古今雅俗,参酌诸家取舍的标准,是“帝王都邑”,认为唯金陵与洛下的语音最为纯正。而金陵之音实指中原士流侨居江左之后所操语音,与洛下语音的区别不一定很大。根据《切韵序》以及其他材料,可知《切韵》音系的基础是当时的洛阳音系,但也多少吸收了部分其他方言和古语的特点。在审音辨韵时,它以“从分不从合”为原则,分韵较细。唐封演《闻见记》谓《切韵》共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王国维谓封演所记是合并长孙讷言所增加的字数计算的,实际没有这么多。近人根据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考定:《切韵》共分五卷,全书按四声分卷,平声字多故析为二卷,上、去、入声各为一卷。分一百九十三韵,平声上卷自一“东”至二十六“山”,下卷自二十七“先”至五十四“凡”,共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王国维《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文载《观堂集林》卷八)云:“巴黎国民图书馆藏敦煌所出唐写本《切韵》凡三种:第一种存上声‘海’至‘铣’十一韵,四十五行,复有断烂,计存全行十有九、不全行二十有六,以第三种校之,韵字较少,注亦较简。……第三种余考定为长孙讷言注节本,则此本韵字较少,当是法言原本。第二种存卷首至九‘鱼’,凡九韵…则长孙讷言笺注本也。第三种存平声上下二卷、上声一卷、入声一卷,而平声首阙‘东’‘冬’二韵,入声末阙廿八‘铎’以下五韵,中间复稍有阙佚……盖长孙讷言注节本也。又以书体言,则第一种为初唐写本,第二种、第三种并唐中叶写本,亦足证前者为陆氏原本,后者为长孙笺注本若其节本也。”②《唐书·艺文志》著录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五卷,唐李舟撰。李舟字公受,赵郡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曾官金部员外郎、校书郎、虔州刺史等职,封陇西县男。《唐书》无传,《杜工部集》有《送李校书二十六韵》,王国维《李舟切韵考》(《观堂集林》卷八)考证李舟事迹颇详。李舟《切韵》今已不传。宋徐铉在改定《说文解字篆韵谱》时曾以李书为主要参考书,他在《序》中说:“《韵谱》既成,更与诸儒精加研核。又得李舟《切韵》,殊有补益。其间疑者,以李氏为正。”李舟《切韵》的部分反切保存在《韵谱》中,其部次亦可通过《韵谱》考知。清黄奭《汉学堂丛书》对《李韵》亦有所辑录。王国维氏认为李舟作《切韵》当在代宗德宗之世,晚于孙愐,故能据《唐韵》而修订之。《李韵》有两大主要贡献:(一)把“蒸”“登”两韵改排在“青”韵之后,使“阳”、“唐”、“庚”、“耕”、“清”、“青”、“蒸”、“登”顺序排列。把“覃”、“谈”两韵排在“侵”韵之后,使“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顺序排列。经李氏调整,各韵遂以类相从,顺序较为合理。(二)调整了四声相配关系。唐时其他韵书四声不能相配,上去二声末四韵尤为混乱,《李韵》上声末四韵以“湛”(即“豏”)、“槛”、“俨”、“范”为次;去声以“陷”、“鉴”、“”、“梵”为次;入声以“狎”、“洽”、“业”、“乏”为次;以配平声“咸”、“衔”、“严”、“凡”,遂使末四韵四声相配,秩序井然。王国维云:“要之,诸部以声类相近为次;又平上去入四声相配秩然,乃李舟《切韵》之一特色。大徐改定《篆韵谱》既用其次;陈彭年亦江南旧人,又尝师事大徐,故修《广韵》亦用之;以后《韵略》、《集韵》诸书,虽升‘严’、‘俨’、‘酽’、‘业’四韵与《广韵》异,然四声之次无不相配,故李舟《切韵》之为宋韵之祖,犹陆法言《切韵》之为唐人韵书之祖也。乃南宋以后,皆以《广韵》本于陆法言、孙愐,遂疑其次第亦本陆、孙,致使李舟整齐画一之功不显于世,使陆、孙二韵残本及二徐《篆韵谱》不存,此事湮没终古矣。”(《李舟切韵考》)

猜你喜欢

  • 侨吴集

    十二卷。《附录》一卷。元郑元祐(1292-1364)撰。元祐字明德。遂昌(今属浙江)人。曾任浙江儒学提举。卒于官。元祐家本遂昌,而流寓平江四十年。因而其集名称侨吴。(元祐另有《遂昌杂录》,名遂昌,以示

  • 周易王氏注

    一卷。辑佚书,隋唐间王凯冲撰,清马国翰辑。王凯冲,生平事迹不详。《隋书·经籍志》不著录其书,《唐书·艺文志》载有王凯冲注《易》十卷,推知其或为隋唐间人。该书早佚,李鼎祚《周易集解》所引凡4条,马国翰据

  • 瓯北诗钞

    二十卷。清赵翼(1727-1814)撰。赵翼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武进)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后辞官家居,主讲安定书院,专

  • 嵩庵集

    五卷。清冯苏(约1673年前后在世)撰。冯苏字再来,号蒿庵,临海(江苏临海)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在云南为官时,被吴三桂所拘。后官至刑部右侍郎。著作很多,有《南中集》、《嵩庵集

  • 周易示儿录

    三卷,清沈绍勋撰。此书是作者为其子写的周易教科书,故所论易学有关问题十分广泛。书分三篇。上篇十五章,论成卦之理,从宋人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先天后天河洛之说到汉人的世应、归游、互卦之学皆有论述。中篇分十五

  • 小学答问

    一卷。近代章炳麟撰。章氏生平著述,参见《新方言》。章氏自叙云:“近代言小学者众矣,经典相承,多用通假,治《雅》训者,徒以群义比类相从,不悉明其本字。……余以鞅掌之隙,息肩小学,诸生往往相从问字,既为陈

  • 易飞候

    一卷。汉京房(前77-前37)撰,清王谟辑。京房生平事迹见《汉书·京房传》,西汉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字君明,本姓李,官至魏郡太守,系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受《易》于梁人焦延寿,

  • 黎里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徐达源纂。黎里者,吴江县东南之一镇,地广四里,周四十里,距县治四十五里。此镇居民稠密,物产丰富,文化甚盛。镇中有长廊三里余,行人雨中不张盖,环境异常优美。卷首为题咏、撰文、姓氏、考黎

  • 元风雅前集

    十二卷。《后集》十二卷。前集十二卷系元傅习采集,孙存吾为之编次;后集十二卷,系孙存吾所续辑。傅习,字说卿,江西清江人。生卒年不详。孙存吾,字如山,庐陵(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曾为儒学正。前集首列刘

  • 御制孟子条问

    一卷。正祖撰。是编杂取《孟子》书中辞义可疑者,而条记之,每条之下间有注明年月者,为其平日读书之目录。其中驳诘孟子,极多趣语。如“孟子讥梁襄王云:‘望之不似人君’”条问云:“此曰望之不似人君,襄王虽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