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

三卷。金李杲(1180——1251)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保定)人。幼好医药,从学于名医张元素,尽得其传,对《内经》、《难经》等医籍深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发挥,人称“补土派”,为金元四大医家之。虽为张元素之徒,其名却出于元素之上。对中医理论贡献极大,故后世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撰有《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书。此书成于金正大八年(1231),刊于宋淳佑七年(1247)。共二万七千余字。此书发明内伤之证有类外感,对内伤和外感两大病类,从病因、症状、脉象、治方等方面作了详细辨别。上卷为辨别阴证和阳证、辨别脉象、辨别寒热、辨别外感八风之邪、辨别手心手背、口鼻、筋骨四肢、头痛、辨别气少气盛以及劳役与中热等证的分析与鉴别共十三篇,中卷论饮食劳伤、四时用药加减、暑伤、胃气论等;下卷为用药宜忌,附内伤用方等。李氏医论大旨以脾胃为主,故特制补中益气汤,专治饮食劳倦、感冒等。李氏取法土生金、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旨。认为“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营卫不守,诸病由之而生。”以脾胃气虚立论,除着眼于内伤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病症的辨证论治,同时李氏亦注意内外伤的辨证。此书为李氏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元刻本,《古今正脉全书》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老子五千文

    见《老子》。

  • 武经七书

    二十五卷。宋朱服等校定。朱服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熙宁进士甲科,以淮南节度推官充修撰、经义局检讨,历国子直讲、秘阁校理。元丰中,擢监察御史里行。俄知谏院,迁国子司业等职,卒于徽

  • 屯留县志

    ①四卷。清甄尔节修,孙肯获、罗焕章纂。甄尔节字竹亭,号雁川,陕西施县人。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雍正六年(1728)任屯留县知县。在任期,清廉勤慎,听讼公明,一时颇得屯民之景仰。考屯留旧志,创修于

  • 弘文馆帖

    一卷。唐太宗敕勒王羲之法书一卷,取其第一帖中首二字“十七”为名,称《十七帖》。据张彦远《法书要录》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有一百零七行,共九百四十三字。《十七帖》全贴共二十八则,多记蜀事,其中尤以赞

  • 竹书纪年集证

    五十卷。清陈逢衡(详见《逸周书补注》)撰。正文四十九卷,卷五十为《补遗》;卷首《凡例》、《叙略》、《集说》,不入卷数。逢衡以孙晴川、徐文靖两家纪年文书尚未精当,乃旁搜博采,细为诠释。始以群书订《竹书》

  • 毗陵正学编

    一卷。明毛宪(1469-1535)撰。毛宪字式之,别号古庵,江苏武进人。文学家。正德进士。任刑部给事中。疏论内侍擅权,仗势贪利,国事日非,内外震惊。武宗储嗣未建,举朝讳言,宪独疏建,不应,谢病辞归。与

  • 中庸辑略

    二卷。宋石编,朱熹删定。字子重,号克斋,新昌人,生卒年不详。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官至太常主簿,出知南康军。《中庸》为《礼记》第三十一篇,本不属于《礼经》,而是子思之作。汉儒以无所附属,编之于《

  • 画图缘

    二卷。清汾上谁庵(生卒年不详)撰。谁庵,姓名未详,据“汾上”二字,当为山西人。此剧共二十六出,取材于杂剧《十美图》,但与其所演述的张灵、崔莹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局不同。其情节大略为:明才子张灵,工诗善画,

  • 肇论疏

    三卷。陈释慧远撰。慧远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义记》辞条。《肇论疏》故名思义,是解释僧肇所撰《肇论》一书的。旧有人称《肇论疏》为《肇论义记》。此疏在发挥肇师思想方面虽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少缺欠。一

  • 南山余集

    十六卷。清戴潜虚(1671-?)撰。戴潜虚,字褐夫,年五十七岁始高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书中后序称“垂老之年,构褐以死”,原因语焉不详。其仕履莫考,惟知其与桐城派开山祖方苞为挚友,且深为苞所敬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