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类纂

六书类纂

九卷。清吴锦章(生卒年不详)撰。锦章兴山(今属湖北)人,尝为官于湖南。是书分类纂集说解,旨在为读者解决六书之惑。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五卷为原体篇、偏旁考、补逸、篆文类似考、建首之文,下编四卷为分析本字通假、正讹、杂说、附《字学寻源》。今摘原体篇要点于下:“指事之别于象形者,形祇一物,事赅众物。故一举‘日’、‘月’,一举‘上’、‘下’。指事亦得象形,盖有事则有形。由形以见意,故指事之文或称象形者,象其意耳,实与专象形者不同。”“独体成文为指事,合体成文为会意。合体之字固有属指事者,不能隶之会意,则虽合两文三文而成字者,皆应归指事中。”“六书之兴以象形为最古,自书体屡更,全失本形,取许书分别其形,自可贯通其义。”“象形与指事各文多为部首,尤为形声会意诸法所自出。”“会意之文与指事易混,许君之例必两文三文各有实义,彼此参合者乃为会意,若一文有实义,一文无实义,及所配不成,但见其象者,则皆指事之字。”“转注一法,戴东原主互训之论,桂段宗之。朱氏骏声以引申为转注,自信突过前贤;信如其说,九千余字无引申之义者几何?考本书说解,转者运也,注者灌也,必主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形声之字皆合两文而成,转注之字或取其意以配声,或取其声以配形,彼此之意宛转灌注,而究有一未成形者合之,与‘江’、‘河’之例迥不相符。”“假借一法,以一字作数字之用,而所用者实无其字,所谓‘依声托事’者也。至本有其字而以他字代之,及音义相近互相替换,在此作某,在彼作某,是为通用,不得谓之假借。”这些说法,基本合于许书之意,端绪分明,有助于初学。是书有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猜你喜欢

  • 吴公教子书

    见《天玉经外传》。

  • 潠书

    八卷。清毛先舒(1620-1688)撰。毛先舒为清代文学家。生平详见《声韵丛说》辞目。《潠书》共八卷为毛先舒晚年自订的《思古堂十四种书》中的一种。所收均为杂文,篇末附王猷定、柴绍炳、沈谦等的评语。集中

  • 霄鹏先生遗著

    五种,五卷。清黄保康编。黄保康字霄鹏,南海(今属广东省)人。长于医术。五种有三种为黄氏所辑医书:《医林猎要》一卷、《吴鞠通方歌》一卷首一卷(黄任恒注)、《陈修园方歌》一卷首一卷(黄任恒注)。其余二种为

  • 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 庚申外史

    又名《庚申帝外史闻见录》或《庚申大事记》。二卷。明权衡撰。衡字以制,号葛溪,吉安(今江西吉安)人。生卒年不详。元末隐居彰德(今河南安阳)黄华山,明洪武四年(1371)后,寓居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此

  • 春秋类考

    十二卷。春秋疑义一卷。清华学泉撰。学泉字天沐,号霞峰,江苏无锡人。学泉一生未入仕途,常闭户读书,日夜不倦;张伯行巡抚江苏,曾延请他主东林书院讲席,不赴,以布衣终。其著作还有《仪礼丧服或问》等。《春秋类

  • 群经凡例

    不分卷。廖平撰。此书为廖平早期著作,共十八个编目。篇首是《王制义证凡例》,体现了廖平治经的根本指导思想。据廖平之孙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载,廖平35岁时,经尊经同人撰《王制义征》,“以《王制》为经,取

  • 詹氏小辨

    见《明辨类函》。

  • 履庵集

    十二卷。明万士和(约1555前后在世)撰。万士和,字思节,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恭。士和性耿介,不媚权贵,以忤张居正去官。著有《履庵集》。是集为万士和诗

  • 类篇

    四十五卷。旧题宋司马光撰,实为王洙、胡宿、掌禹锡、张次立、范镇等人相继修撰。英宗治平三年(1066)二月,范镇出镇陈州,才由司马光代之。时已成书,唯缮写未毕。治平四年缮写完毕,由司马光奏进朝廷。传为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