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贯珠集

伤寒贯珠集

八卷。清尤怡(?-1749)撰。尤怡约生活于康、乾年间,与徐大椿、叶天士同时。尤怡字在泾,又字在京,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长州(今江苏吴县)人。尤氏幼年家甚贫,却聪明好学,工诗词,曾在寺院卖字画为生。结交了沈德潜等许多著名文人学士。后从游于苏州名医马元仪学医,并从此以医为业,博览群书,晚年医术益精,治病多验,与叶天士、徐大椿、王晋山先后齐名,且和徐大椿往来密切。性格沉静恬淡,不追求名利,兴趣爱好广泛,行医之暇则以读书、灌花、饲鹤、观鱼消遣。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收集其诗词九首,并谓其“得唐贤三味。”著有《金匮要略心典》、《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金匮翼》等书。此书成于雍正七年(1729)。约十万余字。卷一、卷二为太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卷三、卷四为阳明证,分证治法、明辨法、杂病法;卷五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六为太阴诸法、脏证、经病证、经腑俱病证等;卷七为少阴诸法,脉证、清法、下法、温法等;卷八为厥阴病脉证,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等。按经分篇,每经之首均列“条例大意”,进而按治法类分诸证,然后以阐明本经证大要,尤详其治则大法。尤氏虽尊经法古,承仲景之说,但能溯本求源,食古能化,并有己见。其论伤寒,反对风伤卫,寒伤营之说。认为“营之浅者,仅伤于卫;风之甚者,并及于营;卫之实者,风亦难泄,营之虚者,寒亦不固。但当分病证之有汗无汗,以严麻黄桂枝之辨;不必执营卫孰实孰虚,以证伤寒中风之殊。”根据自己多年研究《伤寒论》的经验,创立寒邪六经俱受的理论。风寒之邪由太阳经自表及里,由阳经至阴经而传,是其正常传变规律。尤氏受王海藏、柯琴等人的影响,提出可以不通过太阳经而直中阳明、少阳或三阴而出现表证。“六经皆能自受风寒,何必尽从太阳传入”。并根据《伤寒论》六经都有中风的脉法和治法,引证原文加以阐述,并以“人身十二经络,本相联贯,而各有畔界。是以邪气之中,必各有所见之证与可据之脉”为立论依据。同时,还指出六经自感风寒表证不一定完全相同,而各经以太阳经证较为典型和完备,治疗方法也互有差异。尤氏对仲景著作钻研颇深,一有心得,“辄笔诸简端”,善于思索,“务求当于古人之心而后已”,为伤寒学派中辨证论治的代表人物。此书即能提纲挈领地阐发仲景奥旨,且立论中肯,释义简要,条理清晰。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对《伤寒论》的研究亦有一定价值。有嘉庆十八年(1813)苏州会文堂刊本,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针灸节要

    三卷。明高武(生卒年不详)撰。又名《针灸要旨》、《针灸素难要旨》。高武字梅孤,鄞县(今属浙江)人。著名的针灸医家,爱好读书,学识广博,通天文、律宫、兵法、骑射等。嘉靖年间中武举,曾北上历览关隘险要。晚

  • 淮海易谈

    四卷。明孙应鳌撰。应鳌字山甫,贵州清平籍,南直隶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谥文恭。该书认为,天地万物,所在皆有易理,关键是人心是否能明。故其说虽以离数谈理为

  • 书学汇编

    十卷。清万斯同(生平见《读礼质疑》)撰。此书作于康熙年间。书中记历代善书之人,上至苍颉,下至明末,共一千五十四人。此书颇多考证,如皇甫规妻,旧云不知何氏,此据张怀瓘《书断》知其姓马。又如后魏江式《清定

  • 京口三山全志

    十二卷。明许国诚撰。许国诚,正德七年(1512)河东史宗道辑成《京口三山志》十卷。已散逸。后虽有续金山志,而亭寺楼阁,代有兴替,后人诗章,亦未增补。许氏惜其胜景弗彰,文采湮没,遂博采故实,新其图绘,广

  • 增定玉壶冰

    二卷。明闵元衢(详见《罗江东外纪》条)编。起初,都穆采古来高逸之事,撰成一书,题名为《玉壶冰》,经宁波张孺愿稍加删补,改题为《广玉壶冰》。闵元衢仍感未尽,仍又增定此编。共二卷,卷一为纪事,卷二为纪言。

  • 龙树菩萨传

    一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343-413)译。鸠摩罗什生平事迹详见《满汉合璧佛说阿弥陀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种同卷》条。《龙树菩萨传》一书为传记体,详载龙树生平事迹,及一生

  • 增修诗学集成押韵渊海

    二十卷。元严毅(生卒年不详)撰。严毅字子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生平不详。唯卷首有后至元庚辰张复序,知为元人。其书体例与《韵府群玉》一书相近。本书更为简略。每字之下首列活套。次为体字。体字如东字,下

  • 爻山笔话

    十四卷。清苏时学撰。苏时学生平事迹见《墨子刊误》。此书主要考订经史、评论诗文等。全书共分十四卷,前三卷杂考经史;第四卷考订《穆天子传》、《石鼓文》、《竹书纪年》、《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战国策》

  • 英轺私记

    一卷。清刘锡鸿撰。刘锡鸿,字云生,广东番禺(今广州)人。举人出身,官至通政司参议。光绪七年(1881),因弹劾李鸿章而被革职。曾随郭嵩焘出使英国,并撰有《英轺日记》。是书即为《英轺日记》的姊妹篇,分别

  • 禹贡古今义案

    二卷。此书没有署明撰述人的姓名,所释至“浮于汶达于济”以下就残缺了,可能现存者不是完整的书。书中多采取胡渭《禹贡锥指》之说,但并不尽从胡氏,对胡氏之说中不当处,也提出疑问,且旁加引证,下以己意。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