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书
一卷。汉主父偃(?-前126)撰。主父偃,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西北)人。主父为复姓。任中大夫。主张进一步削弱割据势力,下令推恩,为汉武帝采纳。主父偃一生勤奋好学,精通《易》、《春秋》百家之言,兼晓纵横家之术,故《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纵横家,云《主父偃》二十八篇。今仅存四篇,惟谏伐匈奴,最为详尽,其余似不完整。今本系清人马国翰从其他书籍中辑出,为一卷。以《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刊行。
一卷。汉主父偃(?-前126)撰。主父偃,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西北)人。主父为复姓。任中大夫。主张进一步削弱割据势力,下令推恩,为汉武帝采纳。主父偃一生勤奋好学,精通《易》、《春秋》百家之言,兼晓纵横家之术,故《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纵横家,云《主父偃》二十八篇。今仅存四篇,惟谏伐匈奴,最为详尽,其余似不完整。今本系清人马国翰从其他书籍中辑出,为一卷。以《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刊行。
十一卷。明洪武初奉敕撰。据《千顷堂书目云:“太祖尝命礼部尚书陶凯(生卒年不详)等采录汉、唐以下藩王善恶以为鉴戒。编辑未竟,复诏秦王傅文原吉、翰林编修王僎、国子博士李叔元、助教朱复,录事蒋子杰等续修之。
十二卷。清杨长世及其子孙合撰。此集为杨氏家族文稿合集。杨长世,字延会,江西瑞金人。生卒年不详。官兴安县训导。著有《影居文抄》一卷。长世子以睿,字维明。诸生。著有《汲亭文抄》一卷、《诗抄》二卷。长世子以
① 五卷。清毛奇龄撰,门人章大来、楼宅中、朱樟、陈佑及其子远宗与侄文辉编定。此书立说异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而归宗刘宗周,主慎独之说。毛氏恃才好辩,持论难免偏颇,此书也不例外。书后附有其门人子侄之解说
四十六卷,附录一卷。明程开琇辑。开琇字仲秩,天都人。事迹不详。是书记明万历四十六年夏间迄四十八年秋,内外臣僚关于辽事的奏疏,按年排次,共四十六卷,卷一卷二为熊廷弼、张涛二人奏疏,采辑最繁,久佚。徐乾《
一卷。宋刘道醇(生卒年不详)撰。刘道醇,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关于《五代名画补遗》一书,古代多有记载,却说法不一。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称之该名,作者却是“刘道成”;符嘉应之序则称胡峤尝作《梁朝名画录
一卷。清何秋涛撰。何秋涛字愿船,光泽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到刑部主事。关于郑玄的爻表之说,清代的惠栋、张惠言等皆有撰述,而王引之、焦循则加以驳斥。作者认为现在所见到的爻表,并非是郑玄学说
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黎中辅纂修。黎中辅字濂燕,江西东乡县人,出身举人,道光三年(1823)任大同县知县。数百年有郡志无县志。此志为中辅官大同县时所创修,书成于道光十年(1830)。全书二十卷首一
五卷。明李韡撰。李韡,番禹(今属广东)人,生卒不详。万历(1573~1619)中官至武定府知府,是宋代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李昴英的后代。在广州城外的珠江之中有一块大石,叫海珠石,当初李昴英常在此地读书
亦称《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集,别集三十二卷,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遗集十五卷。其前集、后集、续集、别集,为宋祝穆(生卒年不详)撰。祝穆字和甫。初名丙。建阳(今属福建)
一〇七卷。清李锴撰。李锴字铁君,镶白旗汉军,自署襄平,即盛京辽阳州地人,大概为其祖籍所在。康熙中,邹平人马骕作《绎史》,采摭百家杂说,上起鸿荒,下迄秦代,仿袁枢纪事本末之体,各立标题以类编次,凡所引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