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观论疏

中观论疏

二十六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中观论疏》是注解《中观论》的经注书。续藏经本作二十卷,金陵刻经处刻本汇入论文,作二十六卷。《中观论》亦称《中论》,是印度僧人龙树所著,为破斥部派佛教而显自宗基本理论的著作。《中观论》一书集中地表现了龙树的主要思想,即提出并阐扬“八不中道”和“实相涅槃”两中理论。全书的要义不外乎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自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来华译此经后,汉地佛教及佛学家如三论宗,天台宗等,都很重视《中论观》的要义并加以理解和注释,故将其要义中有三个“是”字而称为“三是偈”,天台宗把“空、假、中”看成是谛,又称之为“三谛偈。有关《中观论》的疏注之书很多,可惜都早已失传了,唯有吉藏《中观论疏》保存至今。《中观论疏》在第一卷中解释僧睿中观论序,在注释因缘品中,先以通别、正名、释名、破申、同异五门明示玄义。然后论章开合,科判大意。于前七品中略破人法,明中道观行。次十品广破人法,明中达观行。以及用一品明得益。用三品重破邪迷,明中道实相。用四品破出世人法,明中道观行。用二品破小乘迷执,辨小乘中观。末二偈明大乘观行,归功于佛。卷二注释论初八不偈下,论述兴皇三种方言。卷三、四、五释青目重牒八不偈,以十门分释。详考细研此疏,不仅可以通三论之言,还可知隋代以前三论学派之异同。现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续博物志

    十卷。南宋李石撰。(旧题晋人李石,误)。生卒年不详。李石字知己,号方舟,资阳(今四川资阳)人,南宋文学家。李石好学,善著文,有气节,少从苏符尚书游,举进士高第。绍兴末,以荐官太学博士,历成都转运判官。

  • 说文引经异字

    三卷。清吴云蒸(生卒年不详)撰。云蒸字小岩,安徽歙县人。此书取《说文》所引之经与今经不同者,分经罗列,依《说文》部次字次为序,每字首列篆文,次录所引经文,并考石经所从之字,凡通转、假借,悉加辨别,共计

  • 慎独轩文集

    八卷。清刘青霞(约公元1711年前后在世)撰。刘青霞字啸林,襄城(今河南省许州)人,生卒年均不详。雍正中诸生。青霞酷爱司马迁、班固书,未尝释手,为文章,力摹司马迁。晚得关中李颙书,益潜心理学,工诗。本

  • 金华经籍志

    二十七卷。胡宗懋撰。胡宗懋,生卒不详。此目为收集金华郡所辖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等八县所著书籍,依四部编排。首列书名、卷数,次著录撰者时代、姓名、籍贯,再为引据史志中各种书目的

  • 江北运程

    四十卷。清董恂撰,董恂,原名醇,以避同治载淳字而改名恂。江苏甘泉县人,道光进士。官至顺天府尹、户部尚书。是书为董醇任顺天府尹时所汇辑。首为恂自序。是书前二十卷,为自京师大通桥达通惠河经直隶山东两省境至

  • 宋元春秋解提要

    无卷数。清黄叔琳(详见《砚北易钞》)撰。此书杂采宋元诸家论《春秋》之说,作者未加考评;书前有总论、凡例,亦系采集旧文。卷首有自注,脱落未写者四十二条,书中亦多有空白处,当系叔琳尚未完成之稿。

  • 畏垒笔记

    四卷。清徐昂发(生卒年不详)撰。徐昂发字大临,长洲(今江苏省杭州市)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是书始作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多系昂发随笔札记

  • 宋史忠义传王禀传补

    一卷。清王国维(见《刘祁西使记校注》)撰。该书据《宋史》、《三朝北盟会编大金吊伐录》等书撰成。禀即北宋王光祖之子,金人入侵时,禀坚守太原,城陷,投汾水而尽。其子孙随高宗南渡,遂世为海宁人。国维即禀之裔

  • 夷白斋诗话

    一卷。明顾元庆(详见《云林遗事》)撰。是编论诗,多隔膜之语。如秦韬玉诗:“地衣镇角香狮子,帘额侵钩绣辟邪”,可谓寒酸穷眼。顾元庆却称其状富贵之象于目前,品题殊误。所录之诗,多猥琐。至议蔡邕《饮马长城窟

  • 字湖轩读左比事

    不分卷。清刘霁先(详见《字湖轩左纬》)撰。此书附刻于《字湖轩左纬》之后,不分卷,大体上取《左传》事类,就其文辞排比成对偶之文。其中隐公四条,桓公九条,庄公十一条,闵公四条,僖公二十一条,文公十一条,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