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余论注
一卷。清宋懿修撰。懿修,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官至山阴训导,著有《观澜录注》、《经书笔记注》、《读书笔录注》等书。《中庸余论》乃安溪李光地所著,其分《中庸》为十二章。懿修就此书作论,取义理可互相申发者,参以己意,疏通证明,细不大遗。懿修对安溪一家之学,实能融会贯通,遍探异同,不失其旨。该书有《安溪四种书注》本。
一卷。清宋懿修撰。懿修,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官至山阴训导,著有《观澜录注》、《经书笔记注》、《读书笔录注》等书。《中庸余论》乃安溪李光地所著,其分《中庸》为十二章。懿修就此书作论,取义理可互相申发者,参以己意,疏通证明,细不大遗。懿修对安溪一家之学,实能融会贯通,遍探异同,不失其旨。该书有《安溪四种书注》本。
一卷。汉郑玄(详见《乾坤凿度》)撰。何休著《公羊墨守》,捍卫《公羊》学,郑玄针对何氏之书著《发墨守》,攻击何氏之学。今书只存四条,是宋王应麟从诸书中辑出的,与《箴膏肓》、《起废疾》合编为一书,《四库全
三卷。明王叔承撰。王叔承,初名光允,以字行,更字承父,晚更字子幻,自号昆仑山人,江苏吴江人。生卒年不详。《明史·文苑传》附载王稚登传中。王叔承早弃举子业,纵游齐、鲁、燕、赵,又入闽、入楚。其在邺下时,
十卷。明毛伯温撰。生卒年不详。生平见《毛襄懋集》条。是集为伯温所自编。后并入全集。此乃其初别行之本。此集为四库全书本。
①六卷。清吴重光纂修。吴重光,字萱山,江苏江都县人,出身举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任代州知州。按代州旧隶太原府,自清雍正二年(1724),始改为直隶州,领五台、繁峙、崞县三县。其志创修于明万历十四
一卷。葡萄牙苏如望(?-1597)撰。苏如望字瞻清,耶稣会士,万历二十三年(1535)入中国,在南昌传教,万历二十五年(1597)死于南昌《天主圣教约言》是一部耶稣教之作,大体内容是宣传教义,包括天主
二卷。清刘青芝撰。青芝字芳草,襄阳(今河南襄城)人,生卒年不详。雍正丁未进士,选庶吉士,未散馆卒。该书卷首有雍正辛亥作者自识,其书大旨尊诗序,兼取毛传郑笺及苏辙诗传,而驳朱熹诗集传。书中多引旧说,凡所
三十二卷。清许梿撰。许梿,见前条。是书为《刑部比照加减成案》的续编,体例一如其旧:卷一至卷五为名例、兵律邮驿,卷六至卷十一为刑律贼盗,卷十二至十八为刑律人命,卷十九至二十二为刑律斗殴,卷二十三至二十六
三十九卷。宋曹勋(1098-1174)撰。曹勋,字功显,阳翟(今河南禹县)人。进士出身。靖康初,除武议大夫。曾从徽宗北迁,奉密诏南归,后又奉使至金迎宣仁太后。绍兴五年(1135)除江西兵马副都督,累迁
八卷。清吴绥撰。吴绥字韩章,江苏无锡人。该书成于顺治年间,采用纲目体,于诸史中择其大事为纲,概括原文作为目,时间起于太古,迄于明末,故以廿二史为名。但作者采摭的并不是诸全史,而仅为坊刻纲鉴,故更为简略
① 十八卷。明钱子正、钱子义、钱仲益合刻。钱子正、钱子义兄弟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皆工诗,子正有《绿苔轩集》六卷;子义有《种菊庵集》四卷。钱仲益是子正之从子,名永升,以字行。有《锦树集》八卷。三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