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州音韵

中州音韵

一卷。明王文璧撰。王文璧,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事迹不详。日人石山福治《考定中原音韵》云:“王文璧增本名为《中州音韵》,卷首载虞集的序文一篇。其分韵自东钟至廉纤共十九部与写定本无异。其他诸起例以下,关于作词法、词论的诸记述一概未收。他不承认平声有阴阳之别。所录之字数较的本(案指周德清《中原音韵》某种刊定本)增加三千七十二字。全书各字俱注音义,与的本无异。”石山福治所据之本只见于日本。石山福治云:内阁文库藏有明刊王文璧《中州音韵》校正本,卷末附载明人张某后序曰:“洪维我太祖高皇帝稽古右文。万几之暇,亲阅韵书,以其起于江左,殊失正音。命臣随音刊正,为《洪武正韵》。悉去沈约之陋,惟以中原雅音为定。列圣相承,百三十余年于兹。车书一统之盛,度越前古,信吾夫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是已。说者以《中原雅音》即《中州音韵》,高安周德清所著也。分韵定字,虞文靖公识之详矣。其间残缺失次者亦多,一起而正之者何人邪?先宜人母弟王文璧先生,通书史,善音律,参互考订而加修饰焉。缺者补之,讹者正之,音切注释,视旧本尤详。以予窃禄闽中,附以示教……”石山氏据序文“列圣相承,百三十余年于兹”的话,推算此书成于弘治末年与正德初年之交(即1506年前后)。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谓此书有蔡清之序。《明史·儒林传》记载蔡氏卒于正德三年(1508年),故王文璧之书作于正德三年之前。赵氏考证与石山氏之说正合。有蔡清序之本已亡佚不传,唯蔡清序存于《小学考》。蔡序云:“顾其书(案周德清《中原音韵》)虽为识者所赏,而未及显行于世,况更物以来,蠹蚀湮晦,复百余年矣。吴兴王文璧先生,隐居乐道,沈潜书史,而不废音韵之学。今年九十矣,乃能取家藏故本,大加订正,视故本为益精且详。以吾闽宪佥张公某,甥也,属为梓行之。”《中州音韵》分韵仍沿《中原音韵》之旧,分十九个韵部,韵目亦与周书相同。平声同《琼林雅韵》、《词林要韵》,不分阴阳。阴阳声的不同,可从切语上字辨认,阴声字用原清音字为切,阳声字用原浊音字为切。入声同《中原音韵》,派入平上去三声,其切语已用非入声字,说明此时入声已真正消失。《中原音韵》入声派入平声者只入阳平,此书不分阴阳,故入声派入只注明“入声作平声”,与周书不同。《中州音韵》的体例采用部分传统韵书的惯例,每一小韵以圈隔开,小韵首字下注明反切,各字之下注释字义。这些作法与《中原音韵》不同。石山氏谓此书“各字俱注音义,与的本无异”,则石山氏所见《中原音韵》的某种刊定本是注音释义的,究为何本已无法考察了。明程明善所辑《啸余谱》中收有《中州音韵》。《啸余谱》有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原刻本及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刻本两种。原刻本中的《中州音韵》由古歙赵善达校;重刻本中的《中州音韵》由西吴张汉校。张汉校本与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本基本相同。1926年北京大学出版组曾据张汉校本影印行世。

猜你喜欢

  • 摄山佛教石刻小记

    一卷。清代郑鹤声(生卒年不详)撰。《摄山佛教石刻小记》一书,是郑鹤声、向达二人合撰而成。摄山今称栖霞山,位于南京之东六十里,为六朝时三论宗之重镇。齐永明二年(484)仲璋与沙门法度受命在摄山造石佛象,

  • 通鉴总类

    二十卷。宋沈枢编撰。沈枢字持要,德清(今浙江德清县)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进士,官至太子詹事、光禄卿,生卒年不详。所编《通鉴总类》,仿照《册府元龟》体例,将司马光《资治通鉴》一书中所

  • 彤管新编

    八卷。明张之象(1507-1587)编。生平详见《唐雅》辞目。本书以世所传《彤管集》篇帙未备,更为辑补。所收自周迄元计诗歌、铭颂、辞赋、赞诔六百五十四篇,璇玑图一篇,序诫、书记、奏疏、表三十三篇。采掇

  • 小山诗余

    四卷。清王时翔(1675-1744)撰。王时翔,字皋谟,一字抱翼,号小山,江苏太仓人。少与同县顾陈垿齐名。雍正初,由诸生荐授晋江知县,改政和、瓯宁二县知县,升漳州府同知。乾隆朝,官至四川成都府知府。其

  • 仙愚馆杂帖

    七卷。明黄元会(生卒年不详)撰。黄元会,字经甫,太仓(今属江苏)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黄元会笃信佛、老,尤其笃信服食修炼之说,因此将其馆命名为“仙愚馆”。此书内容亦多为剽窃佛、老之浮谈,其

  • 贵阳府志

    八十八卷,首二卷,余编二十卷,清周作楫修,萧琯、邹汉勋纂。周作楫,号山湖,江西泰和人,嘉庆进士,官至思南知府、贵阳知府。萧琯,字玉初,安化人,嘉庆举人,官至江西新城知县。邹汉勋(1805-1853),

  • 勤斋集

    八卷。元萧(1241-1318)撰。字维斗。奉元(今属陕西)人。累官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元史》本传称其:“制行甚高,真履实践。其教人必自小学始。为文辞立意精深,言近指远。”卒后诗文多佚。顺帝至正四年

  • 世说新语

    三卷。南朝宋刘义庆(403-444)撰,字不详,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之侄,袭封临川王,历任秘书监、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职,位终南充州刺史。义庆虽权势显赫,但《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

  • 于山奏牍

    七卷;附诗词一卷。清于成龙撰。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离石)人。明崇桢副榜贡生,入清后于顺治十八年(1661)授广西罗城县知县。累官知府、直隶巡抚、两江总督。《于山奏牍

  • 鹿樵自叙年谱

    二卷。清张大镛(1770- 1838)自撰。大镛字声之,号鹿樵。江苏昭文(今常熟)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山西河东道等职。工书画,著有《河东从政录》、《师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