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东阿县志

东阿县志

①十二卷。清刘沛先原修,郑廷瑾增修,苏日增增纂。刘沛先,嘉陵人,康熙四年任东阿县知县。郑廷瑾,福建清溪人,举人出身,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东阿县知县。苏日增,邑人,贡生出身,考东阿县志,创修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知县秦昂,再修于万历十年(1582)知县朱应毂,三修于康熙四年(1665)知县刘沛光,四修于此。郑廷瑾掌东阿县后,见旧志距当时又五十余年未续修,正值兖州知府金一凤欲纂修郡志,檄所属邑汇集新旧史乘,以备采择。乃征邑中文学之士,取旧志为蓝本,新者续之,遗者补之,凡有关风化、政治,则一一增入。前志所载,沿袭未改。历数月新志成。《东阿县志》康熙五十四年(1715)增刻本。此志体例繁琐支离,实增而未修,其中记载多沿袭明志。如人物志所录者,仅为前代人物史传和明代人物列传,既是清代重修,就应将前代与明代合并为一目,以趋合理。然其以明事记载详尽而见长,尚有参考价值。②二十四卷,首一卷。清李贤书修,吴怡等纂。李贤书字鸣鹿,河南嵩县人,进士出身,道光四年(1804)任东阿县知县。吴怡,云南保山县人,曾先后任署东阿县事,任邹平县知县,道光五年(1825)乡试监考官。李贤书莅任,廉政爱民,至九年政理刑清。以邑志自康熙五十四年知县郑廷瑾增修后,距当时已有一百余年未修,事历四朝,时逾百载,这期间,政教改革,典制更易,尤以科目缙绅,遗佚已久,忠孝节义,湮没甚多。如职官一门,中间脱落数年,竟至无案可稽。倘若抱残守缺,则将来采访搜集,更为艰难不易。乃延吴怡及邑中绅儒,相与商榷,重为编辑。旧者因之,新者增之,遗者补之,疑者阙之,历八月而志成。《东阿县志》道光九年(1809)刻本。全书二十四卷首一卷,分为:卷一天文志,卷二方域志,卷三山水志,卷四古迹志,卷五建置志,卷六田赋志,卷七学校志,卷九封建志,卷十官师志,卷十一宦迹志,卷十二选举志,卷十三至卷十四人物志,卷十五至卷二十二艺文志,卷二十三祥异志,卷二十四杂记、仙释、方伎、丛谈、近事。每门之下附有诸小目。卷首有序文、凡例、舆图和列圣诏旨(为清代各个皇帝对东阿的诏旨)。此志体例完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其可称之处有二:一是对前志分门设类作较多更易。如:旧志人物仅分前代和明朝人物传,清代一字不录,实为不该,此志则将其合并为一目,使趋合理;二是所增新事极多。如田赋志,旧志所载,多仍明志之书,而明季政烦赋重,力役繁多,则记载甚少。此志乃以《赋役全书》为据,逐条逐款登载,凡不经名目,悉行芟去。综观全书,诚为东阿之完史。其尚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猜你喜欢

  • 近月亭诗稿

    四卷。清纪玘文撰。纪玘文,生卒年不详,字蕴山,号德晖,直隶文安人,湖南盐法长宝道纪淑曾之长女,静海拔贡李煌之妻。此书最初刊印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湖南长宁观察官署。重刻于嘉庆十九年(1814),版

  • 丧服要记注

    一卷。明谢徽撰,清马国翰辑。徽生卒年不详,字玄懿,一作元逸,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应诏修《元史》,辞归,改吏部郎中,再起国子助教卒。徽博学工诗文,与高启齐名。著有《兰庭集》八卷。注贺循《丧服

  • 屏山集

    二十卷。宋刘子翚(1101-1147)撰。刘子翚,字彦冲,号病翁,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以文荫授承务郎,曾通判兴化军。因父死于难,哀伤过度致疾,不堪吏事,辞归故里。筑室屏山,讲学不倦。卒,年仅四十七

  • 清音对字新翻蒙古三字经

    一卷。不著撰人姓名,旧抄本未刊行,无成书年代。全书均为满语、蒙古语两种文字的《三字经》对照本,没有汉字,每句均以满语在先,之后译成蒙古语相对照。有《颐志斋丛书》本。

  • 读史镜古编

    三十二卷,清潘世恩撰。潘世恩(1770-1854),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第一;授修撰,后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职,偕纪昀经理四库全

  • 王谢世家

    三十卷。明韩昌箕撰。昌箕字仲弓,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生卒仕履不详。该书成于天启二年(1622)。专门记载南朝时王氏、谢氏两大家族人物。各为之作传。书前冠以《谱系图》和《同名考》。其中王氏家族分四派

  • 道山新闻

    见《道山清话》。

  • 缥缃对类

    二十卷。旧本题明屠隆(生卒年不详)撰。屠隆著有《篇海类编》。本书采对偶字句自一字至四字。各区门类,都是市井幢轴之词。俗陋可笑。《四库全书总目》云:“隆虽佻荡不检,游谈无根,然其谬尚不至此。殆坊贾所托名

  • 飞花咏

    十六回。不题撰人,书前有序,序后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天花藏主人见《平山冷燕》。长篇小说,叙松江府华亭县昌全之子昌谷与端居之女容姑一对才子佳人历尽波折终成美眷的故事。昌谷与容姑少有婚约,以玉双鱼

  • 集程朱格物法

    一卷。清代王澍(1668-1743)撰。作者针对陆(九渊)王(守仁)学说中“格物者为格去物欲,还虚明之本体”的观点,摘取程朱学说中的关于“致知格物”的重要论述加以驳斥,旨在批驳陆王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