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牟守城纪略
一卷。清戴燮元撰。燮元生卒年不详,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咸丰十一年(1861),他随父戴肇辰在山东登州府任,适值捻军张乐行部进逼山东,攻打登州。燮元随其父守城四十余日,朝夕相伴。捻军离去后,燮元将目睹情形,守城经过,写成此书。记事起于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三日(1861年9月17日),止于同年十月初三日(11月5日)。燮元写此书意图,是使人知道应如何练兵,如何增勇,如何激团,如何扼要,如何埋伏,方不致临险坏事。书后附《东牟守城诗》十首。该书有同治八年广东刻本。
一卷。清戴燮元撰。燮元生卒年不详,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咸丰十一年(1861),他随父戴肇辰在山东登州府任,适值捻军张乐行部进逼山东,攻打登州。燮元随其父守城四十余日,朝夕相伴。捻军离去后,燮元将目睹情形,守城经过,写成此书。记事起于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三日(1861年9月17日),止于同年十月初三日(11月5日)。燮元写此书意图,是使人知道应如何练兵,如何增勇,如何激团,如何扼要,如何埋伏,方不致临险坏事。书后附《东牟守城诗》十首。该书有同治八年广东刻本。
一卷。明张丑(生平详见《清河书画舫》)撰。是仿米芾《宝章待访录》之例,变而为表。表中共分四格,第一格是时代,第二格是亲眼所见,叫作“目睹”,第三格是听说的,叫作“的闻”。第四格是总计每一朝代书画总数,
一卷,叙录一卷。近代王国维撰。参见《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史籀篇》是见于著录的中国最早一部字书。《汉书·艺文志》小学类首载《史籀》十五篇,自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又云:“《籀篇》者,周时
二十卷。明末清初孙奇逢撰。奇逢(1585-1675)字启泰,一字钟元,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与黄宗羲、李禺并称“三大儒”,为学本于陆(九渊)、王(守仁),而兼采程朱之旨,为清初调和朱、陆学派的首倡者
四卷。刘人熙(约公元1887年前后在世)撰。刘人熙字艮生,号蔚庐,湖南浏阳人。光绪三年进士。清时官至广西侯补道,一九一五年投入反袁(世凯)运动。一九一六年七月任湖南省督军兼省长。刘人熙崇尚程朱理学,尤
见《新吾吕先生集》。
三卷。清陈懋侯著。陈懋侯字伯双,福建闽县人。光绪丙子(1876)进士。官至江南道监察御史。作者认为《周易》是用来判断不同时间形势下的得失对错之书,故作者引申其义,取《系辞》中“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得失之
八卷。集唐诗三卷。清陆耀遹(1771-1836)撰。陆耀遹字绍闻,号劭文,江苏武进人。道光元年(1821)举孝廉方正,试二等。选授阜宁县教谕,至任百日卒。陆耀遹早年久困科场,仕途坎坷,既不能措天下于茵
五十卷。清陈逢衡(详见《逸周书补注》)撰。正文四十九卷,卷五十为《补遗》;卷首《凡例》、《叙略》、《集说》,不入卷数。逢衡以孙晴川、徐文靖两家纪年文书尚未精当,乃旁搜博采,细为诠释。始以群书订《竹书》
一卷。周魏侯斯(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汉书。艺文志》载,儒家《魏文侯》六篇。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彬彬儒者,齐家治国,颇多见道之言。《汉书·艺文志》中《乐家》篇叙“谓六国之君,魏文侯最好古。”刘向
五卷。清姚文田(1758-1827)撰。文田字秋农,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经学家。嘉庆四年状元,由翰林院修撰累官礼部尚书,数督学政,革除陋例,斥伪体,拔真才,典试号得士。持己方严,通达治体,不为激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