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东园丛说

东园丛说

三卷。南宋李如箎(生卒年不详)撰。李如箎生平事迹不详,据卷首自序称,为括苍人,时为桐乡丞。正德崇德县志载,宋李如箎,字季牖,崇德人,少游上庠,博学能文,著有《东园丛说》、《乐书》行世,晚以特科官桐乡丞。所记与自序合,当即其人。卷首自序作于绍兴壬子(1132),谓“仆顷年僻居语儿之东乡,既无进取之望,又不能营治资产,日与樵渔农圃者处,羹藜饭糗,安分循理,亦足以自乐。时时披阅文集,省记旧闻,随手笔之,遂成卷帙。其间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历数之说,无不有之。”卷首又有周庭筠刊书跋语,作于绍兴甲寅(1134)。然书中记时事一条,记述绍兴六年(1136)杨么、李成事;憸佞一条,记绍兴二十四年(1154)秦埙登第事;以少败众一条,记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淮失守事;且有称高宗庙号者。据此,四库馆臣以为此书当成于宋孝宗时。又年月殊不相应,且语孟说一门不似南宋初语;所辨北辰不动一条,与明陈士元《论语类考》之说相合,似乎曾见其集注,故有此说,亦不似朱子以前语;其天文历数说,谓今之浑天实盖天之法,亦似西方天文历法之书传入中国以后之语,宋以前推步之家未明此理。据此,四库馆臣又认为,或是无论儒生、或是近时好事者因如箎书名捃摭旧文、益以所见,伪为此书。此书虽然弄不清真伪,然观其内容,多有可取。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分《春秋说》、《易说》、《书说》、《三礼说》、《诗说》、《左传说》、《语孟说》、《天文历数说》、《杂说》等九个部分,共一百一十八条。书中解王用三驱,引周官大司马立表为证;解坤六五爻,驳程传女娲武氏之非;解《易经·说卦》生蓍,纠扬雄产著之误;解《易经·系辞》太极生两仪为生蓍之法;引《左传》楚有句澨、章澨、雍澨、澨诸地,证三澨非水名;解《诗经·关睢》为后妃求淑女,引崔灵恩《三礼义宗》,证缩酒用茅之义;以及考究易之八法,及六日七分之说,推算绛县人甲子之类。皆精核不苟,于经义颇有裨益。书中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如春秋行夏时一条,谓以建子为周正月乃左氏之失,不知左氏为周人,记他事或失之诬,至于本朝正朔,则妇孺皆知,左氏不会有误;诗亡然后作春秋一条,谓孔子所闻所见之世无诗,不知株林夏南诗有姓名,不能移之周平王东迁以前也;召公不说一条,谓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召公曾北面而事之,则误信明堂位之谬说;左传其处者为刘氏一条,疑左丘明先知,又疑其附会,则未考此句为汉儒增入,孔颖达正义已有明文。虽然少有疵瑕,并不影响全书价值。是书出入经传,前言往行靡不识录,考证典核,足资治经史者参考。今传本主要有《指海》、《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

猜你喜欢

  • 西游原旨

    见《西游记》。

  • 楚游纪略

    一卷。清王坛撰。王沄,字胜时,华亭人。著有《瓠园集》,是当时博学多闻之风雅士。其先后与好友林安国、徐野游武昌,登黄鹤楼。不久,叶毓荣因湖南之役,得登南岳。叶毓荣,清初汉军正白旗人,字仁庵,顺治间补刑部

  • 玉烟堂董帖

    四卷。明陈元瑞(生卒年不详)汇刻董其昌书。陈元瑞,生平不详。除此帖外,陈氏还刻有二十四卷的《玉烟堂摹古法帖》。该帖专刻董氏书迹,共有四卷,其中第一卷有《阿弥陀经》、《自叙》、《天台赋》、《洛神赋》,第

  • 丰润县志

    ①十三卷。明王纳言修,石邦政、谷九鼎纂。王纳言,字梧月,常州武进人,嘉靖进士,曾任丰润县知县。石邦政,号文衢,丰润县人,嘉靖举人,官陕西延安府同知。谷九鼎,字时举,号还山,丰润县人,庠生。隆庆四年王纳

  • 隋史遗闻

    见《隋史遗文》。

  • 满汉合璧通鉴总论

    一卷,汉本由元潘荣撰,满本由清阿什坛翻译。潘荣字伯诚,婺源桃溪(今属湖南省)人。隐居不仕,但此人博学,通诸经,尤长于史,学者称节斋先生,尝集苏句一百篇,著《通鉴总论》。阿什坛也写作阿什坦,国子监题名碑

  • 古隽

    八卷。明杨慎(1488-1559)辑。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杨延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其记诵之博,著述之丰(百余种),明时推为第一。本书杂采周、秦、汉诸子之

  • 杨叔峤诗文集

    四卷。清杨锐(1857-1898)撰。杨锐,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清末维新派。张之洞的弟子,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二十一年(1895)参加了维新变法的强学会,二十四年(1898)春,倡立

  • 陈庶常遗集

    四卷。明陈万言(约1620年前后在世)著。陈万言,字孟谔,后字居一,号鈃山,秀水(今属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编修,改翰林院庶吉士,未及授官而卒。是集凡四卷,集中有诗

  • 梦花杂志

    五卷。清李澄撰。李澄字练江,江都(今江苏江都)人。生卒年不详,嘉庆、道光年间在世。《梦花杂志》为笔记小说,前载自序云早年“闭门忧居,搜旧闻,采近事,随笔记之,以类从为十二册。”后原稿佚失,仅存其半,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