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礼通释

三礼通释

清林昌彝撰。林昌彝字惠常,号芗溪,侯官人,道光年间举人,生卒年不详。咸丰年间将此书呈献给朝庭,钦赐教授,此书分一千二百门,释义二百三十卷,图解五十卷。以“天文”开始以“丧服”终结。附有帝谕及礼部奏议、进书呈词、自撰的“论略”二十八则。其体例大致模仿陈祥道《礼书》,先罗列成说,再申述自己观点。其间或驳正郑说,然而以申述郑说为主。此书对前人成说去取有不恰当处,而且前后缺乏贯串:或将不同的观点误合为一,或将相同的观点误分为二。远远不及同代人黄以周《礼书通故》精确。李慈铭《桃华圣解庵日记》载潘祖荫的言论,讲的是潘的老师陈颂南侍御曾说《三礼通释》实为侯官林一桂所撰,林昌彝是林一桂的学生,学生剽窃一桂的成果,待到昌彝献书得了官位,其师林一桂之子欲诉讼,林昌彝行贿始免祸。潘祖荫认为陈颂南为人正派,所讲的事必然不假。按:陈颂南字庆镛。所撰《籀经堂类稿》有他为《三礼通释》写的序言,赞扬其书“释明堂”各条考据精密,能补诸儒所未备。愿此书流行于世。从此序看来,陈颂南并不认为此书是剽窃他人之作。不明何以行世版本皆无陈颂南序以至有种种责难。李慈铭因以为书出于林一桂,因此开始尚称道此书“浩博无涯,穷年不能殚。”继之又有种种责难,如:指责“论振闑”、“论西郊为四郊之误”等条有误,指责其书宗庙丧服图都太简略,又说其书图解虽综合多家但多出臆说,往往不可信。李慈铭因之断言此书全是抄集而成。按:古代门必有两根闑,《礼记·玉藻》“宾入不中门”,其下有“闑东”、“闑西”,这样门有两闑很明显。可见林昌彝“论振闑”一条无误。又“虞庠在西郊”,“西”字当作“四”,《礼记·祭义》“天子设四学”。郑注:“四学渭周四郊之虞庠。”孔颖达疏引皇侃语“四郊虞庠”也认为古代四郊皆立学堂。可见林昌彝之论亦无误。然而林著亦有失误:古礼诸侯不敢以天子为祖,林氏认为鲁、郑以天子为祖是大宗所独有。其实,鲁、郑并不以天子为祖:鲁以周公为太庙,伯禽为世室,不敢以周文王为祖;郑立有厉王庙,但只称“周庙”,可见不敢以厉王为祖。总之,其书失误不少,但全书博采经传,条分缕析,释文与绘图相配,体例完整,仍旧不失为礼书之巨著。传世同治三年(1864)广州刻本。

猜你喜欢

  • 石林居士建康集

    八卷。宋叶梦得(1077-1148)撰。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绍圣四年(1079)进士,调丹徒尉。徽宗时,累迁翰林学士。高宗驻跸扬州,除户部尚书。绍兴初(1131),

  • 道德真经次解

    二卷。无名氏撰。此书作者经遂州,见龙兴观石碑上刻有《道经》、《德经》二经,与今本有别,并且全无注释,错字颇多,意义相背,所以作此书。此书《道经》注下称:“此本(作者所据传本)与旧本虽不同,自有义理,细

  • 魏秋浦行述

    一卷。清魏成宪(详见《仁庵自订年谱》)撰,记其父魏银河事迹。银河字星槎,号秋浦,浙江钱塘(今余杭)人。工诗。此书所记大都琐事。有嘉庆年间刊本。

  • 四书引经纂

    五卷。明邹嶐编纂。首页又题名《四书白文引经释义便览》,无序例,《诗》、《书》、《礼》、《易》、《春秋》各一卷,共五卷。《诗》称“葩经”,《书》称“壁经”,《易》称“庖经”,《礼》称“戴经”,《春秋》称

  • 读道德经私记

    二卷。清汪缙(生卒年不详)撰。汪缙,字大绅,吴县(今江苏)人。乾隆贡生,通古文,游刃百家。著作除此书外,另有《汪子文录》。先人以《易》解《道德经》者,已有数家。汪缙亦以《易》释经。以“易”为“道”。他

  • 芙蓉镜寓言

    见《芙蓉镜孟浪言》。

  • 读说文序表记

    一卷。清姚凯元撰。姚氏生平参见《说文问疏证》。是书专记两徐《说文》序表之异同。序指许慎之前后序,表指许冲所上表。记其在二徐本中的异同,以之互订,是有必要的。然姚氏此书,收录颇不完备,无所创获,不过是附

  • 古桐书屋六种

    二十卷。清刘熙载(1813-1881)撰。刘熙载字融斋,一字伯简,晚号寤崖,江苏兴化人,道光年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曾任广东提学使。晚年主讲上海龙门书院。治经学,精音韵,通晓子、史、诗词、书法等。

  • 操■斋遗书

    四卷。清末管礼耕撰。礼耕字申季,江苏元和(今江苏省吴县)人,生卒年不详,岁贡生。此编可能是管礼耕在书院的应试之作。其中有“《易》《书》帝乙考”,谓《周易·泰》中有“帝乙归妹”、《尚书·酒诰》及《多士》

  • 翠屏集

    四卷。明张以宁(1301-1370)撰。张以宁,字志道,福建古田人。人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举进士,初授黄岩判官,后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10年。元末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院学士,知制诰。洪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