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秦律

秦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的刑法。商鞅变法时,把李悝在魏国制定的《法经》移植到秦国,改称《秦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秦国原有刑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国有关的法律条文,对秦法加以修订、扩充,制定了一套更加严密更加残酷的刑法。秦朝的法律条文已佚失。1976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一千余支,半数以上是关于法律的。其中主要有下列三部分:一是各种单行条例和关于查核的规定;二是案例和疑案的问答;三是关于判决程序的规定和说明。单行条例有《田律》、《仓律》、《金布律》、《工律》、《徭律》、《军爵律》、《置吏律》、《除吏律》等三十余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规定了封建政权对农民和奴隶的残酷奴役和压榨。在案例和疑问问答中,主要列举了有关治“盗”的具体做法和规定。秦朝的刑法十分严厉,有籍没罚作刑徒、奴隶,有各种肉刑,还实行连坐灭族等。

猜你喜欢

  • 西方传教士来华

    西欧的殖民主义者利用宗教作为侵略中国的重要工具。天主教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政治活动。继利玛窦(意大利人)之后,汤若望(日耳曼人)、南怀仁(比利时人)等陆续来华。他们曾经带来一些科学知识,如明末汤若

  • 东州兵

    益州牧刘焉的军队。东汉末年汉灵帝任命刘焉为益州牧。刘焉率宗族宾客至益州,将来益州谋生的南阳和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地区流民数万家武装起来,作为自己的军事力量,称为“东州兵”。

  • 三事

    西周王畿以内官员的总称,或称“三事大夫”。《令彝》铭文中, “三事”和“四方”对举,后者指畿外四方诸侯, 可知“三事”指畿内官员。《尚书·立政》: “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是说“三事”包括任

  • 阴阳家

    春秋、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阴阳家本来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文、历法的。五行说本来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来解释世界万物起源的学说。战国时出现

  • 内阁

    官署名。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虽然实现了“乾纲独断”,却深感独自统御天下,不可没有辅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从翰林院等文斡机关中选调官

  • 海禁政策

    清初为了防范汉族人民以沿海岛屿为依托进行反抗,杜绝“民夷勾结”,危害清朝统治,厉行海禁, “寸板不许下水”。清初对外通商的口岸只有澳门一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始许民得以造船

  • 巨(钜)鹿之战

    秦末农民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闰九月,秦将章邯围赵王歇和赵相张耳于钜鹿(今河北平乡),张耳向楚军求救。楚军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宋义、项羽率领北上救赵;一路由刘邦率领西上

  • 平定刘辟

    刘辟为贞元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度支副使。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 西川节度使韦皋死,度支副使刘辟率成都将校上表请节度使之职,朝廷不许。授之给事中,刘辟不赴任。时宪宗初即帝位,以宁事息人为务,十二

  • 商都五迁

    商朝前期自仲丁至盘庚时期,曾五次迁都:仲丁由毫迁隞(一作嚣,今河南荥阳东北),河亶甲由隞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又迁于邢(一作耿,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最后盘庚由奄迁于蒙,号之

  • 中国人民反割台斗争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割让日本,中国人民义愤填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割台的斗争浪潮。各界人士以罢市、发布檄文、通电、上书等方式表示强烈抗议。台湾人民更是“捶胸泣血,万众一心,誓同死守”。清政府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