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清室预备立宪

清室预备立宪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所采取的欺骗性的政治措施。进入二十世纪后,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清政府虽推行“新政”仍无济于事。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利用日俄战争中日胜俄败竭力鼓吹立宪,一些有实力的地方督抚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也要求实行宪政,从而迫使清政府不能不考虑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挽救统治危机。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派以皇族载泽为首的五大臣赴日本和欧美考察宪政,载泽等回国后密陈:实行君主立宪可使“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皇位永固”,而且可以先宣布宗旨,缓和矛盾,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1906年9月1日(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政府为抵制革命,拉拢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欺骗舆论和加强中央集权,正式下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清政府的“预备立宪”首先从改革官制入手,在中央排斥汉族官僚,在地方削减督抚的军权财权,借以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宣布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咨议局,准备将来改为国会和地方议会。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对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极表欢迎,但又对实现遥遥无期深为不满,各省的资产阶级立宪派相继上书清政府或派出代表进京请愿,要求召开国会,早行宪政。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颁布了一个实质是君权至上的“钦定宪法大纲”,同时宣布筹备立宪以九年为期。不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接连死去,三岁的溥仪继位,其父载沣摄政,一面大搞皇族集权,一面重申立宪宗旨,下令切实筹办宪政,继续玩弄“预备立宪”骗局。1909年(宣统元年)各省咨议局正式成立,许多立宪派经督抚遴选为议员,一些立宪派的头面人物分别被选为各省咨议局议长,他们利用咨议局的合法地位,联合发起了立宪请愿运动。各省咨议局代表齐集北京,接连三次上书请愿,要求速开国会,已经正式成立的资政院和部分地方督抚也相继提出召开国会和设立责任内阁的要求。清政府迫不得已,宣布缩短“预备立宪”的期限,决定于宣统五年召开国会,国会召开前两年先成立责任内阁。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颁布新订内阁官制,下令裁撤军机处,任命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成立新内阁。在内阁总理、协理大臣和各部大臣十三人中,满族九人,汉族仅四人,而九名满人中皇族又占七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皇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假仿行宪政之名以行皇族集权之实的阴谋完全暴露, “预备立宪”骗局彻底破产。

猜你喜欢

  • 冯驩弹铗

    战国游士冯驩(一作谖,又作煖)做齐国孟尝君田文食客时的故事。初,冯驩听说孟尝君喜好客,脚穿草鞋去见他。孟尝君置冯驩于普通客舍。十天后,孟尝君问客舍长: “客人做什么?”回答说: “冯先生用草绳缠其剑把

  • 高煦之叛

    明宣宗时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明成祖封子朱高煦为汉王,高煦狙诈多智,以武才自负,曾随成祖出征有功,阴谋夺太子位,未成。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高煦在乐安(今山东邹平北)举兵反,任命王斌、朱煊

  • 胡惟庸之狱

    明代党狱。胡惟庸(?——1380年),定远(今属安徽)人,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归朱元璋于和州(今安徽和县),为元帅府奏差。后历任主簿、知县、通判、太常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公元1

  • 白帝城托孤

    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治蜀之事。吴、蜀夷陵(今湖北宜昌东)战后,刘备败归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刘备病重,诏诸葛亮至白帝城,嘱以后事。时太子刘禅十七岁,刘备托孤

  • 韦后摄政

    中宗复位,韦氏为后。中宗昏庸懦弱,大权旁落韦后之手。她勾结武三思等, 专擅朝政,以从兄韦温等掌握大权,纵容其女安乐公主卖官鬻狱,并大造寺院道观,欲步武则天后尘,重演代唐之剧。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杀

  • 阡能起义

    唐末四川农民起义。阡能或作千能。阡能,系安仁(今四川大邑东南)土豪,原任邛州(今四川邛崃)衙官。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二月,为逃避因公事违期而可能受到的惩罚,率众起义。时黄巢大军攻占长安,唐僖宗逃至

  • 践土之盟

    春秋时期由晋国召集诸侯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举行的盟会。公元前632年, 晋在决定霸权的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军。同年五月,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郑、卫、莒七国君主盟于践土。在此期间,周襄王正式册命晋

  • 洛口之战

    梁朝和北魏间的战争。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乘北魏政治衰乱之机,举兵北伐,收复淮南。其弟肖宏为北讨都督,率军北上。次年,肖宏率主力进屯洛口(今安徽怀远洛口)。北魏派中山王元英、大将邢峦率军反击

  • 雷再浩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前湘桂边界的农民起义。首领雷再浩,湖南新宁黄背峒人,瑶族,青莲教首领。1847年10月(道光二十七年九月)雷再浩因不堪忍受封建剥削和压迫,在黄背峒聚众起义,后至广西全州、梅溪口等地,与李世

  • 东汉清议

    东汉末年,官僚士大夫中形成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清议的范围很广,上至公卿,下至士人都在被议之列。对于士人的褒贬,可左右乡闾舆论,从而影响到乡举里选,关系到士人仕途官禄的兴衰。因此士人相率用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