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诗词百科>郑谷

郑谷

【生卒】:851—909

【介绍】:

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年另有842年或849年之说,误。郑史子。幼聪颖,能赋咏,得马戴曹邺等奖勉。咸通十一年(870)应京兆府解试,为主试李频录取。但次年省试落第。后久困举场,与薛能、李频酬和。复与许棠张乔等交游,称“咸通十哲”。一说“芳林十哲”,误。广明元年(880)起,避乱入蜀六年多。光启三年(887)进士及第(一作乾符三年,误)。景福二年(893)授鄠县尉。乾宁元年(894)迁右拾遗。三年(896)进右补阙。以昭宗奔华州,往从之,居云台道舍,自编其诗三百首为《云台编》三卷。光化三年(900)转都官郎中。约天复三年(903)退居宜春仰山。齐己往访之,因谷为改诗一字,尊为“一字师”。开平三年(909)卒,世称郑都官。谷论诗推崇陶潜、李白,哀叹“风骚如线”,赞许殷璠河岳英灵集》,不满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赏薛能诗“篇篇高且真,真为国风陈。淡薄虽师古,纵横得意新”(《读故许昌薛尚书诗集》)。诗长于近体,多感伤身世、投赠寄送、写景咏物之作,部分篇章揭露时弊,哀伤战乱,同情民生疾苦。语言浅切明白,风格清新婉妙,颇有入情切景佳句。但格调较卑弱,又多用“僧”字入诗。“独绝句是一名家,不在浣花、丁卯之下”(清贺裳《戴酒园诗话又编》)。北宋初多以其诗教小儿。代表作《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海棠》等是唐诗名篇。《鹧鸪》尤著,谷以此称“郑鹧鸪”。《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云台编》三卷、《宜阳集》三卷,《宋史·艺文志八》著录《国风正诀》一卷。今传《郑守愚文集》(一作《云台编》)三卷。《全唐诗》编诗四卷,《全唐诗补编》补三首六句;《唐文拾遗》存文一篇。傅义有《郑谷诗集编年校注》,黄明等有《郑谷诗集笺注》。事迹见《唐才子传校笺》卷九。赵昌平有《郑谷年谱》,王达津有《郑谷生平系诗》。

西汉隐士郑子真,耕居于谷口,时称“郑谷”。后因以“郑谷”泛指隐居地。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参见“郑子真”。

【生卒】:848?~909?

【介绍】: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谷幼聪颖,骑竹之年即有赋咏。屡举进士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避乱入蜀,羁旅巴蜀荆楚间。光启三年(887)进士及第。历官鄠县尉、右拾遗、右补阙,仕终都官郎中,世称“郑都官”。天祐元年(904)弃官归隐宜春仰山书堂,后卒于北岩别墅。谷工诗,曾受知于马戴李频等人。咸通中,与许棠张乔等人交游酬唱,世称“咸通十哲”。有《鹧鸪诗》盛传,人称“郑鹧鸪”。其诗擅长五七言近体,多为咏物写景、送别酬唱及感叹身世之作,虽气骨稍弱,而能取熔多家,自成清丽浅切,多韵致格调,且有悲凉之气。欧阳修谓“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六一诗话》)谷自编其诗为《云台编》3卷,今存。《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补编·续拾》补诗3首,断句3联。

猜你喜欢

  •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介绍】:陈子昂《岘山怀古》诗句。堕泪碣,即堕泪碑,襄阳百姓为悼念羊祜所立。事见《晋书·羊祜传》。卧龙图,指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之谋略。诗抒发了作者登上岘山,对圣贤功业的怀想追忆之情。

  • 马文敏

    【介绍】:唐代编纂家。生卒年、籍贯不详。文宗以后人。曾编录唐初至文宗时制诏为《王言会最》五卷,《新唐书·艺文志二》有著录,今佚。《文苑英华》从中录文二十余篇。事迹据其所录文。

  • 少城

    古城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城西部。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四:“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 神人身长

    传说西北海外有巨人,身长二千里。见汉东方朔《神异经·西北荒经》。亦用以咏人高大威猛。杜甫《遣兴五首》之一:“顿辔海徒涌,神人身更长。”

  • 两面

    两旁,两边。白居易《题东武丘寺六韵》:“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姚合《题凤翔西郭新亭》:“两面寒波涨,当前软柳垂。”

  • 闻砧有感

    【介绍】:吕温作。长安秋夜砧声处处,诗人由砧声繁密,想到富家罗纨之多,进而思及天下无数饥寒百姓,不禁怅恨。诗作批判了贫富不均的现实,感情深沉,角度独特。

  • 萧瑀集

    文集。唐萧瑀撰。《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萧瑀集》一卷。其后未见著录,当已亡佚。《全唐文》存文一篇。

  • 霞酌

    指仙人饮用的酒。亦泛指美酒。钱起《寻华山云台观道士》:“霓裳谁之子,霞酌能止客。”参见“霞杯”。

  • 帝桑

    见“帝女桑”。

  • 侯景九锡

    据《梁书·侯景传》:侯景原为北魏定州刺史,降梁后又谋反,废梁简文帝,立豫章王萧栋为帝,大宝二年,矫诏自加九锡,后又矫诏自立为帝。后因以“侯景九锡”喻指弄权谋反的权奸。韩愈《永贞行》:“董贤三公谁复惜,